信息期刊
Information periodical

六味地黄丸功效之我见

来源:厦门大学中医系教授 王长荣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6-02-27 | 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民间,几乎有很多人都知道“六味地黄丸”,人们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服用它,作为保健或辅助治疗。我作为一名中医师,常遇到一些病人来问:“医生,六味地黄丸我能不能吃?”这一方面说明六味地黄丸在民间影响之深,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六味地黄丸功效存在盲区。
  六味地黄丸是一个中成药,由古代的名方制成的丸剂。因主药是熟地黄而命名。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用以治疗肝肾阴虚之证,症见腰膝酸软、头目弦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不合,或因虚火上炎而致之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它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药剂配伍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如用熟地黄滋补肾阴,配泽泻以泻肾降浊;用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配丹皮以泻肝火;用淮山药滋肾补脾,配茯苓以渗脾湿。既用补,又恐滋腻太过,而用泻药以制之,可谓补泻并用,补中有泻。但总体来说,还是以补为主,这从每一味药的药量就可以得到证实,其三补的药量明显超过三泻的药量。因此这是一个补多于泻,以补为主的轻补而作用缓和的中成药。
  轻补的初衷是什么?这就得从创制此方的原意谈起。此方为宋代著名小儿科专家钱乙所创制,他为治疗小儿肝肾阴虚创制了六味地黄丸。小儿体质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用药宜轻宜缓,切忌太过,否则易造成各种弊端而变证蜂起。因而虽有虚证,也不宜峻补,只可轻补。为防太过,三补中隅以三泻,组成了平稳安全的方剂。由于平稳,后世人将其扩大应用于成人,作为治疗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剂而流传至今。
   鉴于此,今日我们应用此方,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此药本是一个治疗小儿科疾病的药方,作用轻缓,力量不足,如果要治疗症情比较重的肝肾阴虚证,势必难以胜任,短期内服往往少效。只有那些症状轻微,辨证属肝肾阴虚的慢性病患者,才适宜服用,而且必须长期久服,一二个月,数月,甚至一二年地坚持下去,才能逐步见效。另外,对于体质素来阴虚的人,作为保健用药,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对于那些症状比较严重的肝肾阴虚的患者,用六味地黄丸估计是难会有什么明显效果的,可用无“三泻”作用的“左归丸”内服,或以六味地黄丸的成分改用汤剂,根据不同症情,加减用药,如有腰膝酸软的,可加桑寄生、续断;头目眩晕的,可加拘杞子、菊花、钩藤;有耳鸣耳聋的,可加五味子、磁石;有盗汗遗精的,可加莲须、金樱子;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者,可加龟板、地骨皮;消渴宜加天花粉、北沙参;虚火牙痛宜加元参、银花、蜂房等。当然,临床病症很为复杂,这里只能举出部分,仅供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