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时节,我不禁想起儿时跟随当药农的祖父上山采草药,知道了一些带“儿”字的草药。如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药效,常用于肺热喘咳、痢疾痈疽、痔疮牙痛、小儿疳积等病症的鹅儿草(别名叫伸筋草);具有凉血、祛瘀、止血的药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血淋血崩、创伤出血、疔疮痈毒和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症的刺儿草;具有健脾消积、利湿解毒的药效,用于治疗小儿疳积、脾虚水肿、疮毒黄疸等病症的胖儿草;清肝明目、消积止痢,治疗肝炎痢疾、小儿食积的孩儿草;还有清肺止咳、降压调经的兔儿草和治疗肺热咳嗽的铃儿草。
常用中药中还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孩儿参(也叫太子参),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病;清热化痰、敛疮止血的儿茶,用于肺热咳嗽,咯血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外用能治疮疡湿疹等病症。这些“儿”草的药用也多适用于儿童。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先妇人小儿……是崇本之义也”的表述,说明古代人早就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尤其关注儿童的病痛,体现出从古至今对于子嗣延续的重视。自古我国不少中医药人士,就针对治疗儿童疾病的用药有过专门的研究专著,如《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
我在参与中药史志编纂中,读过司马迁的《史记》,其中有一篇《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有这样的:“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可见我国古人对儿童用药十分注意。“是药三分毒”,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阶段的特殊人群,从而儿童用药必须根据其生理病理的特点和成长发育不同阶段,正确用药,切忌儿童用药成人化。
叶惠麟(笔名:叶子)
上海市宝山区共江路通河七村210号204室 邮编: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