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店的历史悠久,然因有关史料不多,要考证其源头有一定难度。根据现有文字资料所载,上海最早的中药店首推三百余年前创建的“姜衍泽堂”。
姜衍泽堂创始人姜宾远,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原籍山东,在上海行医,精通伤外科。他根据祖传秘方配制外用伤膏药,走街串坊随诊给药。由于医术高明,用药地道,疗效显著,收费低廉,深受民间欢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姜宾远27岁,始创店铺发售自产的伤膏药。店址选在上海县城小南门仓桥街钩玉弄口,该弄原称“狗肉弄”,曾有人在弄口设摊卖狗肉而得名,因弄名太粗俗,后正名为钩玉弄。姜宾远沿用姜氏家族的堂名“衍泽堂”,取招牌为“姜衍泽堂国药店”。初创时规模很小,只经营自产自销的伤膏药,因业务发展逐步扩大经营范围,成为一家既有丸散膏丹又有饮片配方的全能中药店。
姜衍泽堂生产多种外用膏药,最知名的有“麝香宝珍膏”,专治跌打损伤,功效显著闻名于市,又生产膏药的半成品“膏药肉”,供应各家中药店。膏药肉做成每坨一市斤,外观乌黑如同大烟土,裹以粽箬以防粘手,论斤批发销售。各中药店再加工成不同规格的膏药零售,所用的膏药肉全由姜衍泽堂独家供应。
有关姜衍泽堂的膏药,民间有不少传说。据说该店熬煎膏药所用的大铁锅从来不涮洗,直到破损换新锅为止。每次膏药熬成后,锅底必须留存一小部分,与下一批药料混和,以保证每批成品质量划一。更有个神奇的传说:一天姜宾远在熬制膏药,不停用木棒搅拌,突然木棒折断无法使用。当时正值火候关键时刻,如停止搅拌,锅底将会结成焦块,整锅膏药势必报废。此时正有个衣衫褴褛的跛脚人经过,主动把铁制拐杖借给他使用,这才熬成膏药。用后归还铁棍,此人转眼不见踪影,才知道他就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由于神仙相助,使姜衍泽堂的膏药奇香扑鼻,功效独特。
所谓神仙相助的传说显然是虚构的,这也说明人们深信姜衍泽堂的膏药品质精良,从而给这一品牌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流传于市。
姜衍泽堂虽历史悠久资格最老。号称上海第一家中药店,然因规模不大,在上海未能跻入中药“四大户”行列。上海解放初期,市上有两家姜衍泽堂,据说是姜氏后代各自独立经营,店名分别冠以“蕊记”与“发记”以资区别。姜衍泽蕊记设在山东中路广东路北侧,朝西门面的旧式石库门店房;姜衍泽发记开设在九江路福建中路转角,面朝东北的新式店面。后因零售网点大幅度调整,两家姜衍泽堂先后撤网,从此退出中药行业。如今两家店址均因马路拓宽旧房翻建,原貌早已不复存在。
流传数百年的姜衍泽堂传统膏药,后来由国营上海中药制药三厂继承生产。随着剂型不断改革,原有的旧式黑色膏药已改成新颖的乳白色橡皮布膏,后来又推出“巴布剂膏药”。现在著名品牌“伤湿止痛膏”,就是由过去以红布为底被人们俗称的“烂膏药”沿变而成。
早年笔者曾与姜衍泽堂的几位老职工相交甚熟,时隔几十年已逐渐疏远。如今这些老人若有幸健在,想必均已年近九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