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市场暗流涌动

来源:来源:医药经济报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9-26 | 96 次浏览 | 分享到:

     薏苡在1997年曾创历史辉煌,每公斤高达20元(公斤价,下同)。之后,便一路下跌,至2005年产新前曾跌到3.5元的低谷。在长达8年多的下跌行情中虽有起伏,但总体跌市不可逆转。生产者、经营者其间甘苦不言而喻。如今刚刚产新,薏苡便止跌回升,由3.5元回升到目前的4元,个别地区已达5~6元。薏苡市场行情的变化,成为药界同仁探讨的焦点。笔者根据药材市场的周期规律,结合目前市场行情走势和影响市场行情的因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后认为:薏苡市场商机潜伏,前景光明。
          生产萎缩,库存减少7 
      1997年是薏苡市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每公斤高达20元的价位,刺激了薏苡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的超常规发展,又导致了市场的供过于求,价格下跌。1997年下半年薏苡产新时,价格便开始下跌,一发而不可收,由20元、18元、15元、13元、10元......一路狂泻,至2005年产新前跌进谷底,每公斤薏苡仅3.5元。受其影响,薏苡经营风险扩大,经营者大多微利、无利,甚至亏本经营。由于无利可图,生产者大多不愿种植,生产面积逐渐萎缩,库存被大量消化(据调查:2004底,产地及各药市以前的老库存所剩无几,市场上销售的薏苡绝大部分都是当年的新货,主产地贵州、广西等地库存也已降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据了解,今年薏苡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37.8%;由于受严重干旱影响,单产比常年减产50.6%。全国除贵州、广西主产地有种植外,其他省区已基本绝迹。今年亳州药市甚至出现了买不到纯新薏苡种子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薏苡市场在经历8年多的下跌走势行情后,已完成生产调减、库存消化等任务,现已进入行情逆转、止跌回升阶段。
          粮价回升,将带动薏苡价格的上涨 
      1997年,薏苡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受库存薄弱、生产萎缩等因素影响外,粮价上涨带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薏苡药食兼用,和粮食互为依附,互为补充。粮食价格的波动往往会引起薏苡市场的连锁反应。粮食市场在经过数年的低谷下滑之后,终于在2002年下半年止跌回升。如今,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市场购销活跃,价格均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也同国内粮食市场一样,价格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扬局面。在整个粮食市场总体向好的环境中,薏苡市场行情将会随之上涨。
          开发力度加大,需求旺盛 
      薏苡除有健脾补肺、渗湿排脓、清热利尿、消痔抗癌等药效外,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保健美容的功效。因此,多年来,人类除加大薏苡的药用开发外,也加大了薏苡食品的开发力度,以薏苡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便应运而生。在美容领域,开发出的薏苡洗面奶、薏苡美容霜等系列美容护肤产品也很受消费者欢迎。无疑,这些以薏苡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将加大市场对薏苡原料的需求。目前,我国医药专家又将其列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药材名单,从而对薏苡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最终会引起价格上扬。
          人气催升行情
      今年药材市场出现复苏,药市行情涨声一片,在生地、牛膝、红花、当归、川芎等品种出现超价值暴涨的同时,大多药材品种如板蓝根、丹参、玄参、沙参、白芷、大黄、知母、射干、决明子、葫芦巴子、王不留、薄荷等也都出现了价格向价值回归靠拢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药商们大多获益非浅,市场人气空前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品种的获利空间将会越来越少,经营者的目光将会转向薏苡、牡丹、白芍、菊花等一些价格低于价值的品种上。一旦高涨的市场人气降落到这些药材品种上,将会催升其行情快速上涨。目前已有不少药商将目光定位在薏苡上,悄悄地进行着市场调查和市场运作。 
      不难看出,薏苡市场已是暗流涌动:一方面种植面积萎缩、受灾减产、库存薄弱,另一方面需求强劲,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影响薏苡市场。因此,薏苡市场行情上涨已属必然。
 

vocational education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