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中医药工作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围绕本市医疗卫生重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的防治工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深化医改同步推进、同步发展,以提升基层中医药能力,实施重大项目为核心,全面推进上海中医药发展,使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一、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
全面推进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着重加强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对中医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进行重点督察,全部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估。加强了项目预算执行、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项目投入产出效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重大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上海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力地推进上海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积极参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针对4月初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上海中医系统立即积极投入防控工作,在第一时间组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控专家组,在各个确诊病例的救治中,中医专家和西医专家共同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市卫生部门组建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均有中医药部门和中医药专家参与,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控网络。同时,根据国家诊疗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上海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2013年第一版)》,并在阶段性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新增恢复期中医药诊疗方案。此外,还对市三级、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控工作的督导。
加强中医药防控工作的舆论引导和知识宣传,组织定制万余份芳香辟秽的香囊和金银花茶,通过家庭医生、门诊预检台等途径向广大居民发放,宣传中医药防控流感知识。
三、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为推广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特色中药制剂的使用,市卫生和计生委、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医保办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本市医疗机构特色中药制剂在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的区县中医医院内调剂使用管理的通知》,实现三级医院的特色中药制剂可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的区县中医医院调剂使用,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2013年,我市又有9家民营中医医疗服务机构被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为推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探索多元化办医模式,启动开展了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现状的调研工作。
四、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5部委《关于实施基层中医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有关工作部署,2013年1月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上海市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召开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会进行动员部署。2013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上海市政府2013年重点工作,基层中医药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制订包括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并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全市非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制订《常见病中医社区诊疗指南》;启动实施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疗、社区中医药特色扶持、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等项目。同时,组织对全市各区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
五、全面推进中医内涵建设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原则,认真分步有序推进本市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市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2013年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等4家三级医院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4家“二升三”中医医院全部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确认为三级甲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开展对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等11家二级中医医院进行复评审,确定为二级甲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
开展中医特色综合评价。建立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核心,以客观数据为基础,涵盖中医药服务发展各项重点内容的中医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综合评价预评价工作,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规范评价工作流程、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对中医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健全和完善中医质控网络体系,及时调整并加强了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能和负责人选;通过招标评审,在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框架下,新建了中医护理、中药药事质控组,明确组长人选和挂靠单位,逐步实现中医质控科学化、精细化和分类管理。此外,还组织对全市各级各类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
六、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上海中医药重点工作之一,经积极协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市有关部门,解决了基建后续资金等关键问题,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本市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该基地自建设以来,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医学伦理审查平台、中医传承研究平台、院内制剂及中药新药开发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临床实验室平台和生物样本库平台等公共平台基本形成,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重点病种检查验收和基地实地阶段验收。逐步形成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优势和品牌。
七、浦东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不断深入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浦东国家中医药综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着重在创新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将浦东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浦东新区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科技创新工作,打造国际一流中医药产业研发技术平台,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科技发展创新体系,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名老中医验方和医院制剂,开发中药现代制剂新产品。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搭建国家中医药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医药专利数据服务等平台,定期举办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沙龙活动,为中医药的研发创新提供全面的环境支持。
八、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
自《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原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与上海市商委在国内第一个联合制定发布《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8年)》,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试点项目)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试点项目)工作,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2013年第二届京交会上,上海市分管副市长正式授予中心为“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并作为与上海与商务部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已经与德国、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进行洽谈,在上述国家和地区设立本市研发的集中医药诊断、体质辨识、人体基本生理机能评估等服务平台,并通过电子商务形式,实现药物、食疗和指导非药物疗法干预的远程干预服务。突破现有中医药海外办医、派遣医疗队这种传统模式,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更广的领域存在提供非常好的基础。提高了企业产品开发的积极性,突破海外医疗准入的障碍。相关服务在上海地区积极推广,服务平台已经进入了国际500强在上海总部的几家企业、大型住宅小区会所、上海行政学院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客户部等,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九、中医药学科和人才建设取得进展
2013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学伦理工作的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曙光、岳阳和上海市中医4家医院通过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的评估。海派中医流派工程取得积极成效,顾氏外科、石氏伤科、朱氏妇科和蔡氏妇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流派工作室建设计划。经申报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本市今年又有10名名老中医被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完成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在职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录取工作,我市共录取博士19人,硕士10人。中医领军人才计划海上名医项目培训,坚持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为重点,提出了改变以往人才培养“重研究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的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培养新一代海上名医作了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上海市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60名优秀青年中医,33名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班经2年学习考核结业。
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ISO/TC249秘书处作用,主动协调和处理有关事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培训项目。同时,在上海市中医药地方标准化委员工作努力下,上海中医药地方标准《小包装中药饮片包装剂量规格与色标》已经正式由上海市质量监督局公布,成为上海中医药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传统医学部分制定的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和协助下,已经完成了BETA测试版并在WHO官网正式公布。
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加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国在传统医学应用、评价的优势,经与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司相关官员协商,已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报告“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组建“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中心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下设独立业务研究机构”。该中心的建立将进一步确立本市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有效地推进传统医学国际化进程,为培养国际传统医学管理等研究人员开辟了途径。
十一、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
制定了《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中医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组织中医专家开展义诊,广泛开展双休日、节假日及夜门诊;向患者提供多种渠道的预约诊疗服务,如电话预约、网络预约、诊间预约、门诊服务台预约、自助预约机等服务;在门诊人数较多的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的“一站式付费模式”和预付费等模式,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和排队次数;开展本市中医医院“护理达标建设”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达标建设”项目,贯彻实施中医优质护理服务和中医“治未病”工作要求;结合国家对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的有关要求,稳步推进中医医院“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探索中医药诊疗模式和服务流程创新,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方便群众获得综合的中医药服务;巩固中医医院评审成果,制定本市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和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十二、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取得进展
为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召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宣传启动会”,开展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的宣传和促进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两年内通过整体策划、全面宣传、收集整理、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促进上海市13项非遗传统医药项目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同时也积极推进更多需要保护和继承的中医药技法申报,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医药项目有龙华医院的范氏眼科、浦东新奇的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民俗项目有曙光医院的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中传统医药项目有曙光医院的石氏伤科疗法、夏氏外科疗法和中医大竿山何氏中医文化。
新确定益大本草园为上海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主题园)。举办驻沪领馆大使、夫人及相关人员20多人体验中医药活动,通过参观和交流,激发了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增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
组织十多位中医专家编写了《上海市民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读本》,由爱卫办发放至全市780万户家庭。这是上海中医药宣传力度最大、发放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旨在帮助市民正确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辨伪去妄。
2014年上海市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4年上海中医药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各项中心工作,认真实施《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启动新一轮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深化医改为动力,以推进重点项目为核心,全面提升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为建设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高地打好扎实的发展基础。
一、制定和启动第二轮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在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第二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全面加强本市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区县中医院中医药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推进上海市中医临床基地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重大项目建设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专项工作,努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中医临床服务水平一流、技术辐射广泛、与上海亚洲医学中心相匹配的中医药服务高地;二是,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基本目标,夯实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加速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三是,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人才和创新研究,探索建立现代中医药流派传承和发展模式、中医药综合服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医药教育和传承性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创新模式、中医药与who等国际组织传统医学合作卫生组织模式。
二、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研究制订各项扶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继续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的价格机制。为中医药发展建立良好的机制和氛围。不断完善区县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
充分利用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中医药试点和探索工作,其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及时加以总结,将较成熟和成功的经验组织进行推广,更好地发挥试验区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
认真落实《关于规范本市医疗机构特色中药制剂在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的区县中医医院内调剂使用管理的通知》,组织开展对中药制剂调剂使用情况的调研。
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推进民营社会中医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探索多元化办医模式,鼓励名老中医开设中医门诊部、诊所。开展民间中医诊疗技术的筛选、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
三、推进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关于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以“强机制、强队伍、强特色、强管理”为目标,积极落实能力提升工程各项任务:重点做好基层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相关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包括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其他项目“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流程,组织实施非中医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订实施《常见病中医社区诊疗指南》。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等。建立中医医院基层指导科、中医医院治未病示范中心。开展中医结对和师带徒工作。举行第一届社区好中医评选活动。推进黄浦区、金山区、崇明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四、加强中医药临床学科、重点专科和人才建设
以建设中医临床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水平。做好中医药临床优势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中西医结合重点病种建设。完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推进传统医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扶植4到5个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中医药临床学科。
坚持把人才作为事业之本、第一资源,健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做好第二批国医大师的推荐申报。重点做好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在“海上名医经验传承高级研修班”基础上,探索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和普及性等不同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大基层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完善中医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工作,组织开展医古文水平能力测试。
五、推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整合各方资源,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建设若干个中医药研究机构,逐步形成以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中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为主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管理。三是加强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扩大中医药国际交流,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度。
继续加强和推进龙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型中医医院建设。开展上海市卫生计生委2014—2015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项目招标工作。
六、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行业监管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医改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进一步巩固中医医院评审成果。同时,加强中医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一是扩大质控覆盖面,将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纳入中医药质控范围。二是完善质控内容,逐步制定各学科专业质控标准,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内涵建设。三是实行质控分类管理,一方面深化中医药内涵建设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其他医学相关领域质控力量,加强中医医院的质控管理。筛选并新增1-2个中医专业质控组,制定出台《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规范》。
加强中医特色综合评价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中医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管理年、中医医院评审及持续改进等要求,结合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医师定期考核等要求,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实行常态、实时监控,实施中医医院综合评价,促进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强化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安全管理。研究制订中医医院药事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标准,着力加强中药质量和安全检查力度。
七、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抓紧研究制订中医药基础、临床、产业等关键技术标准;开展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教育、科研等标准的修制订工作。充分发挥本市承担ISO/TC249秘书处和中医药国际标准任务的有利条件,积极支持并承担中医药国际标准项目研究,并以此为平台,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在建立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基础上,围绕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发战略的目标,探索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基于传统医学安全与质量的研究和评价工作。
根据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为中医药在服务业发展中作出贡献创造条件,同时提高中医药队健康服务业的贡献度。一是建立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体系。二是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队伍。三是提高中医药服务出口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中医药服务出口的全面增长。四是开展中医药医疗、健康、养生等相关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产品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真正服务贸易内涵、服务贸易能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标准,安全性评估。
八、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
加强中医药机构的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本市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作用,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做好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写,适合于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中医药科普图书进入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贴近百姓。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体系建设。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的申报和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