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 那些事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9-04-08 | 97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
    在征文期间,收到了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叶楚云的同志的投稿,文章真情流露了他与协会20年来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从文章中寻找协会的足迹,重温协会走过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历程。
 
                  ——写给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不经意间,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与我们一起走过了20年。
    总想在尘封的记忆中寻觅点什么,为协会,也为自己。
第一次参加联络员会议
    1995年7月26日,南汇县药材公司会议室。
    是洗耳恭听,沉默不语;还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第一次参加协会召开的联络员会议,想象中总有些许忐忑。
    落座后,沈敏秘书长向同行介绍说我来自雷北,是新来的联络员、信息员;对我说为协会工作不必拘谨,因为协会真诚地欢迎你。还说闵行的钱森林老师是联络员中的“司令”,奉贤的乔明老师是“副司令”。有趣的话语使我即刻忘记了这是在开会。
    气氛轻松,会议的议题却很沉重:如何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加强行业自律。
    当时的医药零售业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萌动期。受利益的驱动,行业内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如超范围经营、以物代药、滋补品当治疗药出售等。“变脸”、“操练”成了当时某些门店营业员嘴上的时尚语。
    协会敏锐地觉察到如果不加强行业自律会引发的后果。沈敏秘书长说,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有些门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动机。在事关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协会不能保持沉默,有责任发出警示和提醒。
    有同志说,医改方案出台后,药品销售向医院转移,门店就要“死脱”,这样做是出于无奈。说这是“捞一把”也好,“最后的疯狂”也罢,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嘛。也有同志说,以物代药是不对。但门店要生存,没有效益怎么办?现在是市场经济,打“擦边球”是一种常态,用不着大惊小怪。违规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证明自己“正宗”?
    一直在认真笔记的协会会刊责任编辑薛老师接过大家的话题说,菜场里也有人参买,但顾客为什么还是要到药店来,看中的就是我们的信誉。听说有的门店还买电冰箱,成何体统?他建议沈敏秘书长一定要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如实向上报告。同时,建议协会就如何加强行业自律提出指导性意见。
    说的,没有正襟危坐的窘迫;听的,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会议原来可以这样开”。这就是我第一次参加联络员会议的感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难以忘却的原因。
    从此,参加每月一次的联络员会议成了我的期盼,因为我感到协会与企业是那么的亲近。
好风凭借力
    这是已故原宝山新世纪药业公司企管科科长李静夷先生写得一篇反映其下属一家门店凭借改革的东风,强化管理,取得明显效果信息的标题,发表在当月协会会刊的头条位置上。
    作为反映上海中药行业经营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信息窗口,把一篇记叙一家门店变化的“小文章”放在头条位置发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否“作秀”?或者用官场的话来说,是否“妥当”?在与协会的交往中,我找到了答案。
    一次,协会召开联络员信息员会议,我与静夷先生同住一室。交谈中,静夷先生告诉我,从协会成立一天起,他就是联络员兼信息员。这本会刊虽然有点粗糙(相对今天的会刊精致、流畅、明快而言),但没有“势利眼”。它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行业的动态,关注着宏观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它不太考虑上面的人看了以后的表情,而是十分体贴下面的人的感受。这篇信息上头条不奇怪。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有同志提出,作为协会的会刊,应该上“层次”。领导讲话、会议信息、政策法规应该多宣传。下面怎么做的应该是上面怎么讲的注释和陪衬,否则难以赢得上面的认可。负责会刊的责任编辑薛老师沉思片刻,用略带嘶哑的嗓音说,从接受这份工作的一天起,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行业协会是干什么的?政府为什么要把一些职能剥离出来交给行业协会?如果我们讲话写文章与原来一个“腔调”,那要我们行业协会干什么?会刊的生命力在于特色。企业经营的难点就是会刊报道的重点。基层门店的动态,一线员工的风采,经营者的决策思路就是会刊需要体现的价值。“通知”式的讲话,“汇报”式的报道,我们听的、看的还少吗?稍作停顿,薛老师又说,我退休了,是聘用的,话讲得重点无所谓。
    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听着薛老师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不,还有协会为行业发展不遗余力、无所顾忌的赤诚之心。
    我不知道当时会刊发表的信息质量是否都是上乘的。但那时确有一种看到企业有点“变化”就想向会刊投稿的冲动。感到只有这样,才能无愧薛老师们的期望。
    后来,静夷先生病重。弥留之际,他拉着前去探望的协会领导的手,倾诉协会能否帮助将他一生笔耕的习作整理成册,留给协会和同事们作纪念的最后愿望。数月后,一本凝聚静夷先生毕生心血,集古典诗歌鉴赏、散文游记、行业论文于一体的《静夷文集》问世。望着扉页上静夷先生从容淡定的面容,看着协会为文集撰写的饱含深情的序言,我百感交集。静夷先生说过,他是一粒微尘,能在人间天上走一遭,是幸事。我想说,静夷先生,你这粒微尘能凭借行业协会的“好风”轻扬,让我们记住了你,应该含笑九泉。
饮片配方现状及其对策
    针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组织联络员、信息员用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研讨,是协会当时开展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上海人参蜂皇浆”热销,“猴头菌菇”、“太阳神”崛起,“西洋参”风靡,就像刚打开国门,人们拎个收录机招摇过市是炫耀时尚一样,当时的行业经营似乎也在聒噪中忙着改朝换代。于是乎,把最好的经营场地腾出来经营参茸滋补品,把饮片配方挪到一边或干脆撤销,成了当时门店装修的基调。
    或许是受协会遇事总能冷静应对,始终关注行业发展方向处事风格的影响,我认为用这种方式来调整经营业态是得不偿失。于是,我以“饮片配方现状及其对策”为题,以“饮片配方是行业标志性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立论,从“令人忧虑的现状”、“发人深省的原因”、“极需提出的对策”三方面论证,大声疾呼:饮片配方是我们行业经营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为了枝节利益而不顾发展根本。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当时的命题,或者说静下心来再思考自己的观点,我感到无论是论点论据,谋篇布局,还是遣字造句,“饮片配方现状及其对策”都存在明显的情绪化倾向,粗燥,幼稚,很不成熟。我们的行业是受政策调控影响很大的行业。面对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创新永远是主旋律。抱残守缺没有出路。假如企业生存都成问题,那么,其他一切的工作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就像静夷先生的“好风凭借力”并非完全是质量上乘也能上会刊头条一样,协会领导力排众议,把“饮片配方现状及其对策”评为一等奖。用一位评委的话来说,我们的行业需要摇旗呐喊的热情欢呼者,也需要发现问题的冷静思考者。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饮片配方现状及其对策”似乎成了协会一种挥之不去的工作情结。从组织行风督导检查组定期检查门店的配方质量,调研饮片经营的现状,到制定膏方煎制工艺标准,审核认定企业的经营资质;从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把饮片配方纳入医保范围时的奔走呼号,到许锦柏会长、陈正辉秘书长来我公司四川店视察时嘱咐我们要加大投入,做大饮片拉卡业务的殷切期望;协会总是抓住一切稍纵即逝的机遇,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把种种可能变为现实,让企业感到它存在的价值。
 
......
 
 
    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叶楚云
溯源管理
Traceability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