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市经委、市卫生局、市物价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等共同签订了《临床紧缺药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治疗静脉曲张,动一次手术至少上万元,而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治疗,花费不到20元,但是这种价廉物美的药已在市场上消失2年多。《制度》的出台,使廉价经典药(以下简称廉价药)有望重返临床。
本市卫生部门已着手到各医院搜集并确认第一批临床紧缺药品的信息。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流通管理处处长王燕说,《临床紧缺药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制度(试行)》的签定,是为了切实保证临床急需的价格低廉药品的生产供应。其实多数廉价药仍然在生产,只是由于一些廉价药多年不在医院流通,已被“逐出”医保药物目录,但仍会在一些指定药店销售。
在今年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刘豫阳递交了《关于设法恢复生产和使用廉价经典药的建议》的提案。她表示,推动廉价药的生产和使用,光从生产环节入手显然不够,需要全社会从各方面为廉价药开辟“绿色通道”。
如何推动廉价药的生产和使用呢?刘豫阳在《建议》中说,首先应允许廉价药适当提价。
她建议对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的廉价药,政府要么允许企业适当提价,要么给予必要的补贴,使药品维持现在的低价。
其次,要为廉价药定目录,其生产和临床应用要衔接好,不能随意中止廉价经典药的生产。
不少医疗界人士都说,决定廉价药命运的关键环节是医院,“以药养医”的体制不适合廉价药生存——医院拿药品加成费,医生拿开单提成费,药品的价格就越来越高;医院收入越大,医生提成越多,高价药自然受到医院和医生的欢迎。在这样的“市场规则”下,廉价药只能退缩到边缘。因此,要让老百姓看病更便宜,就要采取相应措施,督促医生使用廉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