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输送系统研发新兴行业多方位延伸触角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3-25 | 18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些年来,国际制药公司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药物输送系(DrugDeliverySystem,DDS)在提高药效、方便患者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日益扩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也使更多制药公司对药物输送工业产生兴趣。根据北京集琦医药网络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附加某种药物输送技术的药品已经占到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15%,2005年此类药品销售额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争当药企合作对象

  DDS的研究单位既有为求生存而锐意创新的小公司,也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因为制药业更倾向于那些拥有多种DDS技术(特别是已在化学产品上成功应用的技术)的公司,所以该行业内会出现大公司吞并小公司的现象,进而出现龙头企业。这也要求制药公司与技术提供者建立良好关系,适时参与,并加强信息沟通,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制药企业还应与各类药物输送技术公司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英国药物输送系统公司SkyePharma就计划成为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对象。该公司尽管目前与辉瑞、诺华和安进(Amgen)等大公司有不少合作项目,但尚未获得行业龙头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他们将充分利用已有的五种药物输送技术从事开发活动。

  美国RPScherer公司(CardinalHealth的子公司)获得了一项疏水性药物输送系统的专利(美国专利号:6096338),从而为制药公司改善口服疏水性药物(如一些镇痛药、心脏病用药、抗抑郁药、抗真菌药、偏头痛治疗药、利尿药、性激素、兴奋剂等)的吸收性能开辟了新途径。该项新技术的关键是:所采用的载体系统可以利用人体自己的消化酶明显改善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目前,此专利技术已用于一种蛋白酶抑制剂(amprenavir,Ageneras);奥氮平(olanzapine,Zyprexa);氯雷他定(loratadine,Claritin);利扎曲普坦(rizatriptan,Maxalt)和昂丹司琼(ondansetrone,Zofran)等几种重要产品。而使用微海绵技术的产品已超过100种。RPScherer公司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拥有900多项专利。其他较有实力的DDS技术公司还有:透皮技术公司(TransDermalTechnologies,TDT)、合作技术发展公司(Cor鄄porateTechnologyDevelopment,CTD)、Munich生物技术公司、吸入治疗公司(InhaleTherapeutic)等。

  有人认为,购买药物输送技术有可能会抑制企业本身的创新精神,而合作确实具有单个公司所没有的优点。当然,如果不能最先使用优于竞争对手的新技术,制药企业难免会对合作有所保留,所以一些制药公司除了合作开发项目以外,还采取吞并的方法获得技术。最突出的公司合并例子是强生公司宣布兼并美国Alza公司。在这一市值105亿美元的兼并完成之后,强生公司将在Alza公司已有的

  资源上加强药物释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在研究新活性物质(NewActiveSubstances,NAS)中应用药物输送技术;另一方面力争让更多的已知活性物质(ExistingAc鄄tiveSubstances,EAS)能够采用这种新型技术。其实,Alza公司在药物释放技术研究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所拥有的一种新型透皮释放技术已成功地运用于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和止痛剂等药物的释放。

  当然,各公司规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制药企业处理此类问题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药物输送技术公司的观点是,大制药公司应该投资,因为DDS技术会持续不断地给产品带来附加值;而制药公司却认为,药物输出技术不应该只依赖大公司的财政支持,只有在确保物有所值后,才可能谈到投资或合作。所以,CMR建议药物输送技术公司可以转而吸引风险投资。

  大多数制药商只把"在NAS上应用DDS技术"作为一种未来战略,所以有关DDS技术会给NAS带来额外利润的说法对大型制药企业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研制NAS的风险已经很大,而开发DDS技术的风险和花费与之不相上下。大多数制药企业更愿意在EAS上应用该技术,这样风险相对小,而且能延长专利期限。据有关统计,在销售最好的100种药物中,有50多种药品即将在2000年~2005年间专利到期,而每个药品的年销售额都超过10亿美元。因此,大公司都将DDS技术作为防御手段和反击战略,这给药物输送技术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涉猎数个热点领域

  缓释制剂是DDS的原型,它们的成功显示了DDS的优点,如减少剂量、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性质、改善顺应性、减少副作用、消除药物浓度波动及提高疗效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例如:ShearwaterPolymers公司的前列环素缓释配方可以在12或24小时内连续释药;Durect公司开发的Duros系统(一种小型的钛圆筒)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连续给药。

  目前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基因治疗领域是销售额增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期就有300多个生物技术药物处于开发的后期阶段。估计在今后7年内应用独特DDS技术的生物药物将增加近10%。一些基因治疗产品有望在2005年问世,潜在销售额会达到50亿美元。目前,新的药物释放系统主要有微球、脂质体、微乳、颊释放、鼻释放、肺部释放、透皮释放等,制药公司正在寻求输送大分子药物的新系统,药物输送技术公司也正致力于研发以蛋白质、肽和低聚核苷酸为基础的DDS。

  吸入剂是药物输送技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Sheffield制药公司的计量溶液吸入系统和气溶胶药物输送系统前景广阔,为更多药物通过吸入法进入机体内奠定了基础。应用安万特公司的Qvar和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的Turbuhaler技术后,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和布地奈德(budesonide)的用药剂量可将现用剂量减少一半。

  另外,无针注射器系统市场前景良好。目前的年销售额相当于针头/注射器市场的5%,使用常规注射器每次要1.5美元(包括医院注射费),而无针系统仅需0.2美元~0.4美元。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正在解决DDS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许多药物在到达体内靶位之前就部分降解,使强度和疗效受到限制或减弱。科学家们力图找到一种DDS技术,能将药物放置在体内特定靶位。为此,研究人员正在转向微米或纳米技术,以寻求解决之道。在过去的十年,多聚微球、聚合物微胶粒和水溶胶型材料都可有效地提高药物靶向的专属性,降低药物全身性毒性,提高吸收率,保护药物免受生化降解。此外,几种试验中的DDS,如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树状物(所谓星型聚合物)、电子活性聚合物和改进C-60fullerenes等都有很好的开发前途。

  面临棘手的实际问题

  鉴于很多商标名药物专利即将到期,采用能使药物服用更方便、病人顺应性更好、药效更好的药物输送技术显然是保证销售额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品种改造势必会引起药品价格上升,患者不得不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而如果不改变改造后的药品价格,其高科技含量和使用方便的优点也不能保证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确实是一个矛盾。与之相关的是医疗保险费用偿付人可能不愿为新产品付费的问题。现在还不清楚有多少患者愿意为"方便"付额外费用,但如果额外费用超过15~20%,保险费用偿付人就可能不采用新产品。尽管直接针对消费者(DTC)的广告会帮助患者了解高价格可以保证药物有更好的疗效,但欧盟仍在禁止药品的DTC广告。虽然美国允许DTC广告的发布,但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广告对患者使用带有药物输送技术的产品有足够影响。

  同时,药物输送系统的审批也相对复杂,不仅要提供很多附加数据,审查过程也较为严格,所以制药商不愿意申报DDS。欧洲医药产品评估机构(EuropeanAgencyfortheEvalua鄄tionofMedicalProducts,EMEA)已针对具有特殊释放性质药物的研制制定了一个指导原则,要求提供一定的体内、体外数据。尽管有些新产品是药物与器械的组合,但在审批过程中必须将药物输送系统与医疗器械的审查区别对待,EMEA的指导原则明确区分了上述界限问题。制药企业认为,药物输送技术公司对这个界限问题要有足够的了解,以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制药企业也承认,作为申报药物者,自己有责任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研制某种药物的输送系统之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所以知识产权问题在研制初期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办法是制药业与药物输送技术公司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前签订合同,在征得另一方同意之前,不得擅自使用研究成果。但如果是联合拥有知识产权的情况,这个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

  毋庸置疑的是,DDS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好处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政府、制药业、药物输送技术公司及公众均应对这项技术给予充分的重视。

来源:上海经济信息网
 

Policies & regulations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