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latform
服务平台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一)

来源: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9-26 | 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自伊尹创制汤剂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能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等特点,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现代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徐灵胎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现代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此加以改进。
  1.煎药器具、材料
  煎煮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历代医家对此都很重视。陶弘景曰:“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煎药忌用铁器是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并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与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尚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故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得之不易,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破坏,水分蒸发快,易产生药材糊底焦化现象,故也无实际应用意义。研究发现铝锅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强酸、强碱,从PH1~2或PH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有研究认为人体某些疾病可能与体内铝的含量过高有关。
  目前家庭煎药多用砂锅,其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缺点是其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窜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它们也不会与中药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采用分体加热。电热装置设计在内胆之外,内胆为紫砂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也不会留下药味,更具有保鲜功能。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捷,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家庭煎药可以采纳使用。在医院、药店里普遍采用的是以不锈钢为煎药器皿的现代煎煮装置,不锈钢质轻、受热快、耐酸、耐腐蚀,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
  家庭煎药一般以煤炉或液化气加热。目前医院、药店煎药用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以及中药煎煮机等,加热方式多是蒸汽或电。
  2.粉碎度
  将药材饮片直接入煎或将其粉碎后入煎,对煎煮率有很大影响。适当将药材粉碎,不论是粗末还是颗粒,均能增大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量颗粒药材的煎出率高于全剂量饮片。五味子和麦冬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定固形物。不粉碎的比粉碎的分别低27%和10%,薄层展开后经粉碎的五味子可见七个明显斑点,而不经粉碎的未见斑点。大连市友谊医院用丹参消瘀汤170g和丹参消瘀散6g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作疗效对比,取得同样治疗效果。以上可以看出药材经粉碎后,溶出率提高,成分更容易浸出,在疗效上效果更佳。至于粉碎的粒径,董霄汉认为根茎、果实类药材粒径应以2~0.28mm为宜。当然药材饮片经粉碎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材鉴别困难;挥发性成分易散失;药液难除,容易混有药渣等。为此学者提出了五防布纸包煎法,实际上药袋中药物大于5g时,药物浓度却不因剂量增加而增加,主要因为散剂在袋内“抱团”而产生“凝胶屏障”阻碍进一步溶出。所以煎煮时使散剂与温开水直接接触并不断搅拌,可克服凝胶屏障。此方法是否可行还需实验研究证实。对于机器煎药,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将饮片粉碎后入煎,存在着药液难除;药袋容易挤破,使煎药机内充满药材粗粉,清洗困难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将饮片粉碎后入煎的方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在剂量换算上、使用规格上以及煎煮方式、煎煮时间、保存方式等问题上进一步研究确定。
  3.浸泡
  一般待煎的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茎、叶宜浸20~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min左右。故一般的复方药剂以40~50min为宜。夏日可酌减,冬日可酌加。王氏指出,含挥发油、含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高分子成分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温浸比冷浸更易浸润和膨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成分复杂,苷与酶多伴随存在,温浸可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苷的酶解,生成苷元或次级苷。赵海峰指出有效成分易水解的药物不宜浸泡,如板蓝根在100℃沸水中浸煎,可防止松蓝苷水解,提高临床疗效。因而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及药物成分性质的影响。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
  4.加水量
  中药汤剂均以水为溶媒进行煎煮,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量及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量都有重大影响。传统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3cm,二煎液面与药材表面相平为度。由于药材质地不同、处方量不同及煎煮火候、煎药时间的差异,以此来加水很难保证煎出量和煎煮效果。王力智通过浸泡、不经压榨的方法对53种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试验,得出平均吸蓄量为1.62ml/g,及武火、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19ml/min、9ml/min,进而得出首煎加水量Q(ml)=吸蓄量K(ml/g)×饮片总重W(g)+预期得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二煎加水量Q(ml)=预期得药量R(ml)+蒸发量V(ml/min)×煎煮时间T(min)。经实地验证,本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10%,科学方便,对砂锅煎药加水量的确有指导意义。郝清春采用加压煎煮的方法测定了489种中药饮片的吸水率,并证明单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有饱和性。对加压中药煎煮机加水量的确定有借鉴意义,但不足的是此法药渣没有压榨,因而结果可能偏小。李童等择50张不同的处方,在经验加水的基础上,根据公式Q=K×W+R+V×T,计算得出平均吸水系数为1.7338。此法采用中药煎煮机煎煮,药渣经压榨,对指导中药煎煮机加水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机器煎药过程中管道中药液容易损失,计算加水量时也需要考虑进去。本人根据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加水量公式:砂锅煎Q=K×W+R+V×T,K取2.0ml/g,V取13.1ml/min,一煎与二煎加水量按7︰3分配。东华加压煎Q=K×W+R+Z,K 取1.08ml/g,Z为损失量约为2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