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集中度提高
随着国家“营改增”“两票制”甚至“一票制”等政策推行,处方药遇到了很大的销售瓶颈,处方药企业利润空间受损。为了确保市场份额不减反增,医药企业纷纷向OTC市场转型。2017年,处方药、OTC市场竞争日益残酷。
2、院外市场火热
处方药市场受国家政策影响,竞争将越来越白热化。但很多做院外销售的品牌厂家,反而愈挫愈勇,营销模式乾坤大挪移,纷纷将销售阵地转到院外销售。国家要求二甲以上医疗机构2017年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不能超过30%,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品将从医院的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向院外渠道销售。
3、销售外包兴起
目前,全国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销售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制药企业大多采取纯招商模式,销售规模高于10亿元的制药企业普遍采取自主经营模式,大量销售规模介于5000万~10亿元的制药企业则是“自主经营+销售外包(CSO)”模式。
CSO企业可围绕委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其量身打造运营方案,提供包括产品系统策划、产品系统培训、产品系统推广、品牌系统提升等众多服务项目,同时将大量销售人员投入市场,迅速扩大产品覆盖面,协助委托制药企业打开市场。
4、控销转型大健康
随着控销模式的深入推进,部分OTC控销团队遇到了销售、市场、团队、终端等各方面瓶颈,很多OTC控销企业开始向医药大健康产品转型。如江西仁和中方药业有限公司2015年底价销售近40亿元,各方面发展遇到瓶颈。当年底,他们即成立专门的大健康事业部,操作行业领先的大健康食品系列,大健康事业部各省在2015年底实现了良性回款。
5、进军基层医疗
2016年,新医改真正进入了深水区,其中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国家在270个城市进行分级诊疗试点。医药企业要吃透基层医疗市场,必须先吃透国家相关政策。可以想象,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主流基层终端和以社会单体诊所、专科诊所为辅助基层终端2017年药品销售将出现井喷,成为医药企业争夺的主流渠道之一。
6、中医药适宜技术“双轮驱动”
2016年,国家出台了很多中医药产业政策和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极大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发展。
中医药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许多大型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纷纷建立专门的学术团队和培训团队。依托学术支撑、培训支撑的“双轮驱动”和销售团队,为基层医疗终端做好服务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广泛传播,又有效地进行了企业品牌宣传。
7、中医馆异军突起
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要逐步设立中医馆或国医堂,进行中国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临床推广,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第四终端,这个终端亦包括社会中医馆、民营医疗机构、公立中医院。
一些市场嗅觉灵敏的医药企业已经组建了专门的营销团队,进行中医馆和国医堂的市场维护。可以预见,中医馆和国医堂将成为医药品牌企业进军基层医疗的重要终端。
8、零售连锁获资本青睐
医药分开的行业趋势越来越明显,连锁药店正成为上市公司逐鹿的香饽饽。进入2016年,已经上市的连锁巨头除了有云南一心堂、湖南老百姓、湖南益丰三巨头外,在新三板挂牌的则有易心堂、聚丰堂等。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处于上升状态,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2016年国家在广西柳州市、湖南永州市等城市进行医药分开试点,允许患者持院内处方到院外购药,可见国家欲拉开医药分开序幕的端倪。
9、品牌药企参与药房托管
2015年5月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的医疗机构将逐步市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将逐步引进社会资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为医药企业托管公立医院药房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依据。与众多药品分销企业一样,药价不断降低和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让生产企业陷入了微利的境遇。有业内人士分析,药房托管工作的推行正成为医药新的发展机遇,医药企业对药房托管业务寄予越来越多的期望。康美药业在公立医院药房托管方面就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0、“药店+商超”涌现
据圈内资深朋友介绍,日本药店的分类管理非常有特色,包括专业的处方药店和大健康药店。台湾的药店更有特色,其大健康产品占比高达70%,药品占比才达到30%。
现在随着中国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由治病为主转向防病为主,这种复合型药店也将在中国不断涌现,它们比单纯经营药品的药店更具竞争力,可以让药店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也为大健康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