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期刊
Information periodical

假药销售已成全球问题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8-24 | 1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假药年交易额高达350亿美元,在全世界销售的药品中,有6%~10%是假药,几乎所有药品都遭遇过被假冒的厄运。法国《问题》周刊近日登载题为“警惕假药”一文,对全球假药问题进行了分析报道,摘要如下:
  全球范围假药猖獗
  200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气愤不已:假药调查事件从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5起上升到20起。2003年他们成立了特别小组专门负责此事。一个月前,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一个网站,以便向各国当局迅速发出假药警报。
  今年3月中旬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全球打击假药论坛上,专门研究东南亚地区的专家保罗•牛顿博士介绍了几个例子。2000~2001年和2002~2003年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调查表明,这些地区销售的一种主要抗疟药物青蒿琥酯分别有38%和58%是没有任何有效药物成分的假药。
  在艾滋病比较严重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人们经常会遇到假药和骗人的治疗方法。富裕国家也不能幸免。2002年,人们在美国发现标注着双汰芝(Combivir)(一种含有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齐多夫定Zidovudine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的药瓶内装的却是另外一种抗病毒药物阿巴卡韦(Ziagen)。
  2003年,美国曝出一起典型的降胆固醇药立普妥(Lipitor)假药案。可能有60万美国人买了假立普妥。这一事件的第三方当事人所从事的是一项唯利是图的勾当:从加拿大进口立普妥,说是要出口到越南,可是它把这些药非法在美国销售后,再把瓶里装满维生素卖到越南。分销假药的阿伯斯医药公司已被利益受到侵害的相关厂家起诉,可目前它还在继续经营。
  在假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患者。面对假药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和制假贩假对诚信企业的打击,政府和各国企业的态度往往摇摆不定,他们有时采取打击行动,积极参与,有时又保持沉默,冷眼旁观。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2004年9月决定收回一批假冒的减肥药物诺美亭时,宣称这是自1994年抗溃疡药雷尼替丁(Azantac)假药案发生后英国出现的第二起合法渠道销售假药事件。可他们忘了2004年8月14日召回的假壮阳药西力士(Cialis),还有1989年被媒体曝光、涉及1.1万家药店的泛得林(Ventoline)假药案。
  销售渠道有空可钻
  假药猖獗有两个主要原因:缺乏对网上售药的控制和药品市场过分自由化。
  贩假者为了让假药进入合法的药品销售渠道,往往利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中间商。按照通常的做法,药品零售商向批发商购买药品,批发商则向制药商直接采购,或通过药厂设在各国的子公司和指定的销售代表采购。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可以合法地从一个国家买进便宜的药品,然后再转卖到另外一个药价较高的国家,赚取差额利润。
  于是医药产品二次包装的新行业应运而生。包装商按照进口国的标准和要求对原产药品重新进行包装、更换产品说明,然后再卖给批发商。在德国,医药产业的龙头老大就是一家二次包装公司。
  贩假者们主攻的另一个环节是享受药品价格优惠的医院药房和有医疗设施的养老院,它们有权把用不了的药品卖掉,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美国在这方面特别脆弱,最容易成为假药商的攻击目标。因为美国药价较高,有些州对药品交易缺乏有效监控,持有驾驶执照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药品批发商。法国在这方面比较严格,只有药店才能经销药品。英国有22%的药品来自于这种合法的非常规进口渠道,荷兰为14%,瑞典、丹麦均为10%,德国为7%。法国的药价比较低,所以目前仍然是出口多于进口。
  打假措施执行不力
  某些国家的政治负责人认为医药行业加强监管不利于促进贸易往来,世卫组织对此表示遗憾。欧洲正在推动药品的自由贸易和流通,以便使药品价格进一步降下来。英国开始允许把降低胆固醇的施德丁(Statine)类药变成非处方药。他们还打算像意大利和葡萄牙一样允许开设网上药店,但没有明确将采取什么办法来保证网上药品交易的安全。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东欧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假药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希望打击非正常出口渠道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们同时又想保持目前的价格体系。如此看来,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世卫组织为什么如此担心,政府和企业界为什么反应不积极,为什么相关各方缺乏协调,也没有严厉打击制贩假药的规章制度。由于制假贩假风险小、利润大,被查获后顶多付点罚款,蹲几年监狱,所以造假现象屡禁不止。到目前为止,落网的只有中间商,而打击假药的英雄却往往面临危险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