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远高于其他城市,注射剂已成主流
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全国中成药医院用药分析系统”(以下简称中成药系统)信息显示,2005年广州、成都、重庆、南京4个城市医院抗肿瘤中成药采购总额达5亿多元。除了南京,抗肿瘤中成药在其他3个城市均位居各类中成药采购份额的第2位,已超越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用药,成为医院中成药采购第二大类。广州、重庆市场第2位的抗肿瘤中成药的采购额小幅领先于第3位的呼吸类中成药,而成都市场的抗肿瘤中成药相对于第3位的呼吸类中成药领先优势比较明显。而南京市场略为特殊:消化系统疾病用药领先抗肿瘤中成药占到第2位。在4城市中,抗肿瘤中成药占中成药医院总体市场的份额以成都最大,达到18.11%;广州次之,为16.57%,南京排第3位,为14.70%,重庆最末,为12.85%。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降价风潮此起彼伏,相对而言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利润空间较大,这也使企业越来越看好抗肿瘤药物市场。据了解,现在国内能生产抗肿瘤药物的企业已发展到近百家,WHO公布的49个常用抗肿瘤药物中,国内已能生产40种。此外,由于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抗肿瘤药的市场潜力较大已是行业皆知。据医院数据分析,抗肿瘤药近年来在医院的购入金额逐年上升,占医院购入总金额的13%左右,在医院用药大类的排序中基本在第4位上下移动。
从4个城市2005年各月份抗肿瘤中成药采购规模来看,广州远高于南京、重庆和成都,南京居中,重庆略高于成都。广州医院全年抗肿瘤中成药的采购额超过2个亿,南京、重庆、成都采购总额低于广州。除去各城市医院年底备货高峰和中标后为新一年加大采购等因素外,广州全年采购高峰出现在6、7、8月的3个高峰,这估计与恶性肿瘤患者在广州这种极度炎热潮湿的夏季里病情出现恶化有关联。而另外3个城市采购高峰则没有出现广州这样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分布。
2005年抗肿瘤中成药在广州市场表现如此突出也与当地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水平虽高但社会竞争激烈、过度压抑的C型性格人群较多,使恶性肿瘤发病率、复发率持续增高有密切关联。
大品牌正在形成并主导着抗肿瘤中成药市场的格局。价格高昂的品牌药成为名副其实的抗肿瘤中成药市场佼佼者。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有几方面:
一是医院使用品牌中成药治疗肿瘤的中医机理及其低毒副作用、确切的疗效均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已为广大肿瘤患者和医生专家所接受。
二是抗肿瘤中成药生产企业在中药基础研究和中药现代化发展上对吸收利用率、给药途径、剂型、生产工艺等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其中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发展之神速有目共睹。
三是抗肿瘤中成药品牌药普遍进入医保目录,促成患者和医生专家扩大了抗肿瘤中成药品牌药品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
四是高科技抗肿瘤中成药利于生产厂家进行学术推广,生产企业培养了稳固的客户群体,产品铺货率大大提高。
从4个城市的情况来看,中成药注射剂已成为4个城市抗肿瘤中成药市场的“巨星”,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众多抗肿瘤中成药生产厂家的支柱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中成药注射剂属于新剂型;二是技术含量高;三是进入壁垒森严,仿制难度大;四是多数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五是产品定价高、厂家利润相对比较丰厚;六是终端对这类新剂型中药保护品种进行顺加作价的加成率也相应提高了,终端的进销差进一步增大。
抗肿瘤中成药在新剂型研发方面,目前依然以小容量注射液、大容量滴注剂、冻干粉针等注射剂型作为主流研发方向,而其他剂型则由于在制作工艺和提取技术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所以也没有多大的改进。
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表现突出,由于价格较昂贵,所以基本上占据着中药抗肿瘤的高端市场。目前在研发上朝着冻干粉针、PVC大输液等高技术研发方向发展,新技术在细胞毒性、使用安全性、生物吸收利用度、肝脏首过效应影响、肿瘤治疗靶向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比如冻干粉针在4个城市均有良好表现,在广州、成都两地的抗肿瘤中成药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