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药”又叫抓药,亦即现今通常称之为配中药。那么“撮药”这名称是怎样由来的呢?
传说,唐朝名医孙思邈在他外出的时候,总是一边行医,一边采药,不管是深山老林,还是悬崖峭壁,凡只要是有好的药材,他都要亲自去采。因为药材的种类有很多,而且作用和功能又各相异,不能混在一起。为此,他就特地缝制了一个围身,在这个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每当采到一种药材,他就随手将药材塞进一个口袋内。有一天,孙思邈经过一个村口,见到一位妇女躺在地上,口中不断呻吟,他急忙上前一看,这位妇女的小腿上被狗咬了一口,鲜血直流,他赶忙从围身口袋内取出药来,给她敷上,这位妇女的血止住了、疼痛一下减轻了许多,不久这位妇女的丈夫赶到,见此情景,十分感谢孙思邈救妻之恩。
孙思邈走到哪里,就行医到那里。每当他为病人诊断以后,就随手在自己的围身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每次用药量不需要很多,总是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称其为“撮药”。
到后来,在人们开设的药店里,也仿照孙思邈的这个办法,将存放中药的药柜做成了一个个小抽屉,分别存放各种中药。如今在一些地方到药店去配中药,仍有称“撮药”。
图为:药王孙思邈采药雕塑像,摄于上海东方绿洲。
卢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