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期刊
Information periodical

一朵带刺的玫瑰 非处方药需要高度重视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4-13 | 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5年4月4日,中国销售排名第三的跨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在上海宣布,其在消化领域治疗胃病的经典品牌洛赛克成为阿斯利康在中国上市的第一个非处方药。中国区总裁柯石谛先生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表示,对中国非处方药市场充满信心。 
    阿斯利康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据相关部门统计,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未来的10年中持续保持下去。根据医药行业权威机构2004年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统计显示,消化类药品的市场份额大约为9.3%,增长速度达到28.7%,其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都非常诱人。与此同时,一些知名跨国制药公司如辉瑞、葛兰素史克、欧加农、默沙东等原本在处方药市场具有优势的企业,都对中国的非处方药市场试探已久,蓄势待发。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大病大灾当然去医院,一点小病小痛的就到药店买点药来吃。非处方药(OTC),这种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在药店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正符合了大众这种“自我药疗”的观念,咳嗽药、感冒药、止痛药、维生素、矿物质、胃肠道药和皮肤用药这几大类产品都可以随性购买。随着消费者自我药疗、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放宽销售渠道后,广东居民甚至可以在超市选购乙类非处方药。而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在“世界自我药疗产业第六次亚太地区大会”的新闻通报会上公布的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以非处方药11%的增长率成为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区,并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
    销售:缺乏专业指导
    据了解,目前成都大多数药店除了销售人员之外,都设有所谓“导购”人员,这些人对非处方药的药理、对症等情况正如很多消费者反映的,专业性太差。说白了,这些人就是各个药品销售商安设在药店的促销人员,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推荐药品的专业性让人生疑,对于非处方药的销售很不利。说到去药店买药,一位姓肖的教师抱怨:前几天她因为胃有点不舒服,来到药店。一走近胃药柜台,就有店员热情招呼,并极力推荐某某胃药,看肖老师犹豫,一位女士赶紧去找说明书。就在该女士离开柜台之际,冒出另一位女士,又向她推荐另一种胃药,并说她(指前一位女士)说的那种药对你这种状况不合适,吃这个才对头。肖老师一下子犯了迷糊,在这位女士继续叽里呱啦推荐时,肖老师转身离开了柜台。她告诉记者:对于这些非处方药,购买时本来就拿不准,这样的“推荐”更搅晕了头,实在让人吃不消,并且太缺乏专业性了!
    说明书:叫人看不懂
    梁先生对记者说,他有个习惯,每次都要把买来的药的说明书仔细阅读一遍,看看该药有什么成分,对应什么症状,用法用量、有效期、不良反应等。对于药品说明书,他有不少感触:一些药品的说明书就像“天书”,罗列的都是专业的术语和生物化学名词,看不懂。而有的说明书上出现的“根除”、“治愈”等词语让人费解,对于病症的治疗可以这样“打包票”吗?
    事实上,这样的体会很多消费者都有。由于OTC产品直接面对没有医药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消费者,其说明书是指导消费者使用产品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非处方药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它既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使用信息,同时又是产品本身的形象代表。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对OTC药品的审查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查其说明书,要求做到正确指导、语言通俗、规范内容详尽,并注明作为OTC药物使用。这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我国第一批非处方药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了统一和规范。相信越来越多的非处方药说明书会更加完善。
    药店:卖药还得把关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医药常识,另一方面药品和医疗知识过于专业化,药品流通中药师和专业人员缺少。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依靠药店店员运用专业知识,为消费者提供促进健康、供给药品、指导用药、审核处方等方面的药学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药店店员承担消费者自我药疗的重要指导者角色。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会长张鹤镛对此曾有过一句名言,他说:药店“把关”胜于“卖药”。显然,他的话强调了药店店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所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药店店员也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这种基于服务的竞争将是药店深度竞争的根本。
来源:中国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