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参生产大国,也是销售和出口大国。人参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其干燥根供药用,被列为上品,素有“国宝”之美誉。人参及人参产品已成为
我国中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
人参产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世纪90年代起到21世纪初,东北三
省的人参种植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东北三省的人参种植面积、产量
以及产销形势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外人参市场,历来为中药界人士和外贸出口部门
所关注。但2000年之后,东北三省的人参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量从2001~2004
年连续4年下滑,预计今年产量仍将持续下滑。这一市场新动向已引起药厂、药
材公司、饮片公司、药店和医疗单位的注意,人参市场的现状以及后市走势更是
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
■产量先增后减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人参的品类可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三大类。野
山参生长于深山密林之中,主产于吉林、黑龙江的长白山、小兴安岭、完达山、
张广才岭和辽宁省绥中地区的山区;东北三省的人参大部分是人工种植栽培,被
称为园参;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栽于田中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栽于山野,称之为移山
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根据产地、加工工艺、药品规格及质量的差
异,将东北三省所产的人参分为野山参、红参、生晒参、白参、白糖参等几大类。
历史产量调查结果显示,东北三省的人参产量总体走势是先增后减。具体品
种的产量估算如下:
野山参 据有关历史资料介绍,19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东北三省野山参的
年产量约为200千克~300千克左右,占世界总产量(主要指我国东北三省、朝鲜、
俄罗斯境内的产量)的90%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末,野山参产量已不足70千克,
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吉林省是世界野山参的主产区,年产量为30千克~50千
克,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其次为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产量的总和,只有15千克
~20千克。进入21世纪以后,野山参的总产量继续大幅下降,据有关专家估算,
东北三省野山参的总产量只有20千克~30千克,较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下降了3~5
倍。
园参(人工种植)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园参产量基本呈现逐年上
升之势。据有关媒体报道,1981年东北三省的园参产量约为120吨(干品,下同),
1984年急速增至2,500吨左右,1989年的产量约为5,500吨,1990年在6,000吨上
下,2002~2003年更是高达7,000吨左右(其中,吉林省产3,000~3,500吨,辽宁
省产1,500吨左右,黑龙江省产1,500~2,000吨)。到了2004年,园参产量开始下
滑,为5,000~5,500吨,与2003年相比,园参的年度产量下降了33.5%。据估算,
2004~2005年园参的年度总产量为4,000~5,000吨,较上一生产年度下降了1,00
0~1,500吨。
人参产量缘何先增后减?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栽培
品种,人参的产量都很小,市场缺口较大,价格大幅上涨。当时,一棵100克以
上的一等野山参可以卖到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克重较大的野山参可以
卖到百万元以上的“天价”;人工栽培的人参曾卖到500元~700元(全国平均价,
千克价,下同),种植一亩人参的年收入在5,000元~10,000元之间,是种植普
通粮食作物收入的10倍以上。在利益驱动下,东北三省的药农对野山参采取地毯
式、掠夺式的采挖,产新前后,药农便轮番采挖,连极小的幼苗也不放过,野生
资源匮乏导致野山参产量逐年下降,最终几近绝迹。由于野山参极低的上市量满
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区农民便大力发展人工栽培,扩大种植面积,人
工品种产量成倍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十年间,人参产量增幅高
达40多倍。进入21世纪后,人参市场的需求量与产量的增长并未同步,呈现产大
于销的局面,其价格开始逐年下降,由10年前的500元~700元降至近年的100元
左右,降幅达5倍之多。滞销引起价格大幅下滑,参农收入锐减;人参种植不能
重茬,新开垦林地需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并支付很高的占地费用;种过人参的土
地地力消耗过重,几年内不长农作物,承包耕地或林地的农民都不愿转租给参农
——多种原因导致2000年后的人参种植面积和在地面积逐年减少,市场缺口愈
来愈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市场需求升温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人参的需求量都在逐
年增长,而且数量庞大。
从国内市场看,由于人参为药食两用品种,药用价值很高,具有大补元气,
补脾、益气生津、宁神益智等许多功效,除大量用于配方药外,许多制药公司利
用人参开发了大量成药。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参滋补品的市场越来
越大,人参开始进入保健、化工、美容、食品、饮料、礼品等多个领域,应用范
围愈加广泛。从出口市场看,我国人参的需求量在逐年升温,销售范围日渐拓宽。
目前,除港、澳、台地区市场外,人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
斯、加拿大、东南亚、北欧等国家和地区。
有关部门对东北三省人参市场的销售量调查统计显示,2003~2004年间,人
参的年需求量为6,000吨左右(其中,国内市场需求约为3,500吨,国际市场需求
在2,500吨左右)。但是,2003~2004年生产年度的人参产量只有5,500吨左右,
市场缺口约为1,000吨。有人预测,2005年以后人参市场将进一步升温,需求量
会上升至6,000~7,000吨,但东北三省的人参产量在5,000吨上下,市场缺口差
不多有1,500吨。
■价格稳中有升
市场缺口、国内外市场需求升温,造就了人参产销环节的巨大商机。全国17
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2002~2004年人参价格走势资料显示,各规格的人参价格
每年以5%的速度上升。今年以来,各大药材市场的人参大货投交顺畅,批量成交
量上升,零星交易频繁,加之货源有一定缺口,产区库存及药市库存薄弱,人参
价格持续上涨,涨幅约为10%,较前两年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规格为20支1千
克的红参价格涨至140元~150元,30支1千克的涨至120元~125元,64支1千克的
涨至90元~100元;生晒参价格涨至110元~125元;白参涨单价为120元~130元;
白糖参涨至45元~50元。总的说来,以上各类规格的人参价格均较上年增长了10
元~15元。
人参价格因国家和地区及品种的不同而高低各异,但总趋势是在逐年增长。
根据中国中药材进出口总公司的相关数据,2003年人参的出口平均价为10美元,
单价增幅达19.77%,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5.41%;2004年的出口平均价为11.5美元,
单价同比增长15%,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0.36%;2003~2004年实现了出口价格、
出口总量与出口总值的三个同步增长,是历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外贸部门在分析
预测今年人参外贸出口的走势后称:今年人参的出口总量、出口总值与出口价格
将较上年有进一步增长,增幅预计在8%~10%之间。
对于今后三五年内我国人参市场的走势,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参市场正逐步
走向稳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销售范围日益加宽,其价格将稳中有升,市场潜
力和前景都十分可观。
电话:021-63234074
邮箱:scda228@vip.163.com
zyxh@stcma.cn
地址: 上海市福州路107号226室(邮编:200002)
| 协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