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期刊
Information periodical

药市全面复苏 效益整体攀升

来源:中国医药报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6-01-16 | 9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5年全国中药材市场回顾 
  2005年,我国中药材市场全面复苏,呈现出大盘走高、销量大幅回升、涨价品种增多、亮点品种频现、整体效益攀升的喜人景象,与2004年药材市场的人气涣散、冷清疲软、投交不畅、效益下滑局面形成强烈反差。
  对哈尔滨三棵树、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山东舜王城、湖南廉桥、广州清平、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等十家大型药材市场的总体销量、效益、价格、亮点品种、涨跌比例等概况做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几位药界资深人士。调查结果显示,十大药市上的500个常用品种2005年销售量同比增长53%,整体效益同比上升22%;其中,价格上涨、涨幅较大的品种同比增加50%;销量开始回升、价格止跌企稳的品种同比增加40%;亮点品种同比上升50%;销量减少、价格下降的品种占总销售量的10%,较2004年同期减少30%。
                         药市大盘走高 销量大幅回升
  2005年全国各大药材专业市场销势活跃,产销两旺,大货成交频率上升,批量、小批量成交增加,零星交易频繁,其中不少品种因产地供货不足,库存薄弱而导致脱销断档。其中,道地药材销售量居各类药材之首,成为药企、药商和药农竞相追逐的目标,也是药市整体复苏的主力军。北五味子、远志、关龙胆、关防风、北柴胡、辽细辛、辽藁本、人参、红参、白晒参、甘草、刺五加、关黄柏、关苍术、关升麻、黄芩、白扁豆、三七、川牛膝、怀牛膝、粉防己、旱半夏、何首乌、黄精、红花等上百个品种销势活跃,自始至终热销不衰,每笔投交均在几吨、十几吨乃至上百吨。
  与此同时,野生品种和药食两用品种也很畅销,成为药市上的主打产品。由于连年的过度采挖,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变迁、人为的炒作囤积,野生药材资源日益短缺甚至濒临绝迹,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调查,野生品种的供应量不及需求的50%,其中主要品种有:野山参、野黄芩、藁本、菟丝子、苍术、紫草、紫菀、罗布麻、绞股蓝、何首乌等。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的药食两用品种主要有:鲜姜、干姜、山药、枸杞、百合、莲子、芡实、桑椹、黑芝麻、柏子仁、大枣、银耳、党参、山楂、薏米、冬虫夏草、黄芪、甘草、益智仁、阿胶等。
  另外,动物药材销量持续上升,供需缺口逐渐加大,有95%以上的品种热销不衰,是一些大型制药集团(厂)、药材公司、饮片公司、药店和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生产和使用的重点品种。主要有:天龙、广地龙、桑螵蛸、软蜂房、竹蜂、土元、蛇蜕、羚羊角、九香虫、蚂蚁、牛黄、水蛭、紫河车、刺猬皮、鹿角、蜈蚣等。
  涨价品种增多 亮点药材频现
  2005年药市大盘的另一个特点是,涨价品种增多,增幅同比增长45%,为历年少见。分析调查数据可知,近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与2004年相比,市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品种有:远志筒由55元~60元(一级品,千克价,下同)上涨至120元~130元(全国药市平均价,下同);远志肉由25元~30元上涨至40元~45元;远志棍由13元~15元上涨至20元~22元;龙胆草由25元~26元上涨至30元~35元;北五味子由35元~44元上涨至70元~75元;野防风由30元~40元上涨至40元~50元;野柴胡由35元~37元上涨至37元~52元;细辛根由30元~41元上涨至46元~56元;紫草(软)由18元~20元上涨至30元~34元;旱半夏由35元~40元上涨至50元~56元;红花(新疆产)由35元~37元上涨至70元~75元;三七(40头)由55元~65元上涨至95元~90元;重楼(大)由35元~45元上涨至80元~85元;秦艽(小)由35元~46元上涨至65元~75元;猪苓由35元~40元上涨至54元~62元。此外,覆盆子、白莲子、莲子芯、白芨、绞股蓝、威灵仙、紫菀、水半夏、节菖蒲、天南星、白蒺藜、蜈蚣、蛇蜕、蚂蚁、蝉蜕等品种的价格涨幅增长也不小,颇受药界多数商家关注。
  2005年,各地市场的亮点药材频频闪现,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成为药市上的骨干品种,药厂、药企和药商抢手的俏货。这些亮点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应用范围广泛,需求数量增多,货源缺口大且短期难以缓解,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品种有:远志筒、重楼、生地、熟地、三七、红花、紫菀、紫草、猪苓、何首乌、旱半夏、黄精、板蓝根、麦冬、龙胆草、当归、栝蒌仁、知母等。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整个药材行业出现了一种“产新价升现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往年,每当一种药材产新后,首先从产地开始降价,然后逐渐波及各地区的药材市场,药市随后陆续降价。2005年年则一反常规,药材产新后产地价格不降反升,其他药市价格随即跟进上涨。如:麦冬产新后价格升至31元(产新前为20元);红花产新后升至75元(产新前43元),郁金产新后升至15元(产新前7元);车前子产新后升至11元(产新前8元)。这一新现象不但引起中药界关注,更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药材市场“产新价升现象”不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变数”经济,也证明了市场没有永远的高价,也没有永远的低价。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原本价格走低的药材向合理价位攀升,实属经济规律使然,正是“市场如棋局局新”的真实写照。
  利好因素增多 激活药市复苏
  2005年药市大盘开始复苏,整体效益攀升,是国内国际大环境向好和诸多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利好因素主要有:
  1.全球兴起“中草药热”。受回归自然以及服用天然药物潮流的影响,全球“中草药热”正在升温。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草药。世界植物药市场从1985年起已连续20年呈活跃发展态势,销售额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2.两个市场需求升温。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几千家药厂经过GMP认证后,开足马力增加生产,对中药材的需求大幅上升;我国食品、保健、化工、纺织、烟草、化妆、农药、兽药、饲料等诸多领域对中药材的需求也在连年增长。中国港澳台地区市场频频向内地要货,数量很大。中草药、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正在拓宽,销售范围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北美、北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订单数量增加,出口创汇额逐年上升。
  3.药材产量大幅下滑。据有关媒体报道,自2003年以来,我国各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减幅在30%以上,导致药材产量随之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成为药材市场主打品种的野生药材产量也在连年下滑,有些品种几近枯竭甚至濒临绝迹。此外,连年的自然灾害也使一些产地的药材大幅减产。产量大幅下降,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使得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4.库存薄弱难以为继。由于药材市场许多品种供不应求,使库存消化过快,一些热点品种的库存甚至趋零,而产地大货难以组织,供应短缺的局面短期难以缓解。
  5.物价持续上涨拉动。近几年,我国粮油、经济作物、生产资料和运输等诸多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上涨,涨幅较大,导致药材种植、养殖成本增加和药商经营成本提高,从而带动药材价格的同步上涨。
  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药材市场也不例外。产销两旺,销势活跃,整体复苏,效益攀升是2005年药市的主旋律,但主旋律之外,仍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药市上尚有一些品种持续低迷,销量下降,价格走低,跌入谷底。主要有:平贝母、浙贝母、黄连、天麻、菊花、玫瑰花、桔梗、续断、枸杞、金银花、灵芝、葛根、罗汉果、番泻叶、鸡内金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2006年全国中药材市场将在2005年全面复苏的基础上,逐步跃上一个新台阶,整体效益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