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s

协会领导出席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暨产业合作大会

来源: | 作者:协会秘书处 | 发布时间:2025-09-01 | 113 次浏览 | 分享到:


8月24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暨产业合作大会在定西市陇西县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联盟副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原副司长吴海东,联盟副理事长、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弘,联盟秘书长郑文科,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产业促进会执行主席、天津消费帮扶联盟主席刘树明出席开幕式。

在联盟主办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论坛上,联盟副理事长、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弘致辞,他高度肯定了甘肃省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卓越成就。他指出,甘肃省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医药资源宝库与道地药材主产区,近年来在中医药产业链招商、基地建设、科技赋能等方面成果丰硕,充分彰显了其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强调联盟将通过加强平台建设、技术下沉、精准产需对接和品牌建设四个方面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质量效益提升、文化自信彰显和生态价值实现,以科技、标准、品牌和文化为支撑,开启中药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江芬在致辞中介绍了甘肃现有中药材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品种达220余种,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程江芬副厅长表示,甘肃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基地,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甘味”品牌知名度,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联盟甘肃工作站站长、定西市委副书记黄欣在致辞中着重介绍了定西市在中医药产业方面的发展成果。他指出,定西作为“中国药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32万农户从事中药材生产。黄欣副书记表示,未来定西将积极构建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专业化市场、一体化服务与国际化发展体系,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联盟副理事长、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弘参加了千种中药材生物育种计划”甘肃行动和“中药材合作社管理标准化建设”两个启动仪式。

联盟育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栗孟飞详细介绍了该计划。他指出,此计划由多家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致力突破中药材种质种源“卡脖子”问题,为推动中药材良种化提供科技支撑。栗孟飞教授介绍,通过“提纯复壮传统育种”等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可以助力甘肃省中药材品种的培优和品质的提升,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联盟秘书长郑文科介绍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合作社是集道地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产地初加工、技术培训、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合作组织。郑文科秘书长指出,未来将通过“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支撑,推动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打造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为区域知名的道地药材绿色供应基地。

联盟副理事长、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弘还参加了“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操作技术规范”发布仪式。联盟中药材产地加工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兔林对该规范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该规范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全国45家产学研单位共同起草,明确了趁鲜切制品种范围、工艺流程与质量评价原则,为产地加工提供了科学、权威的标准依据。这一规范的发布将有效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行为,提高加工质量,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联盟产业智链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聚焦“身份名片、‘三无一全’品牌管理、全程追溯”三大核心功能,致力于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产业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有效整合中药材产业的上下游资源,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管控,为中药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在主旨报告环节,联盟秘书长郑文科指出,联盟自成立以来,以“服务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定位,通过构建“大企业为主体、大品种为抓手、大基地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未来联盟将从对接市县需求、协助争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号召盟员企业优先采购乡村振兴基地药材等四方面持续发力,真正让“药材”变“药财”,为美丽乡村、活力乡村、魅力乡村建设贡献中药力量。联盟规范化生产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巧生深入解读了新修订的中药材GAP实施路径,指出GAP虽非强制但已成为质量审核和延伸检查的重要依据,建议企业应树立“资源保障先行”理念;并强调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资源评估为基础、GAP基地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优质优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联盟副秘书长李文艳详细介绍了“三无一全”的核定流程,系统阐述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三无一全”的现状;她重点指出,“三无一全”与GAP相互作用,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无一全”产业兴农、科技助农、生态惠农,可以有效提升中药材产业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秘书长曹海禄在报告中分析了集采背景下中药材产业的新机遇。曹海禄秘书长强调,“优质优价”将成为产业链的高要求,种植标准化、全程可追溯、供应链整合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应抓住集采带来的机遇,加强种植标准化建设,实现全程可追溯,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联盟云南工作站站长、云南省中药产业协会会长苏豹分享了“数字云药”平台建设经验。苏豹站长展示了如何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价格指数、追溯服务等数字化手段,构建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产业生态。这一经验为中药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协同效率,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联盟植保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常青指出,中药材病虫害防治面临严峻挑战,道地产区普遍存在植保问题突出、无地可种、杂草与鼠兔鸟害频发、农残超标等难题,并且登记用药少,用药合规性受限,防治盲目性大。对此,他提出“风险分析,规划先行,治未病”的防治策略,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此,需加强农药替代技术研究,助力产业实现安全高质量发展。

大会还举行了圆桌论坛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孙晓波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全面展示了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坚实基础与广阔前景。未来,联盟将继续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中药力量。

                   

                                     来源:中药材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