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s

2021年零售市场8大趋势回顾与解读

来源:第一药店财智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3-09 | 1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大健康领域,2021年是风云突变的一年:医药行业加速转型,医改力度空前,带量采购常态化,医保谈判纷至沓来,双通道落地,DRG/DIP付费方式改革持续推进……每一个政策都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021年也是医药产业在后疫情下复苏的一年:1-11月全国医药工业收入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疫苗为主的生物药品同比增长124%,并以21.6%的营收贡献获得了50%的利润;化药原料药+制剂同比增长10%2020年为-6.3%),中成药+饮片同比增长12%2020年为-5%),化药和中药均基本恢复并略高于2019年;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同比增速-10.7%2020年为+50%)。

同时,2021年也是业界对医疗健康领域价值重新认知的一年:全年共进行了1349起融资,但融资金额萎缩558亿元,同比下降15.6%,特别是药品审评中心出台指导原则,规范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为目标,都对创新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在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业界生态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和传导下,各种变量的影响持续释放,零售市场正走向行业巨变的奇点——连锁门店大洗牌、产品结构大变迁,众多连锁与工业企业都在重新寻找生存发展之道、重新梳理行业底层逻辑、重新构建经营模式。 

中康CMH结合数据表现及对医药行业的研究,对2021年的医药零售市场给出了8大趋势的解读。

趋势一  内卷加速——药店增长“慢时代”下药店扩张的“快步伐”

中康CMH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零售药店终端增长2.1%——以口罩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和消杀类回落30%以上,制约了总体增速,而药品总体仍保持10%的增长。

但总体趋势来看,2018年至2021年,四年全国药店零售市场的增速分别为6.9%/5.5%/3.6%/2.1%,处于增长的“慢时代”。

与零售市场规模的“慢节奏”相对应的,是整个连锁和药店圈地扩张的“快步伐”。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截至20216月,全国药店数量达57.9万家,相比2020年底增加2.5万家,同比增长约5%,已经连续第4年门店数量增长快于行业规模,内卷加速。而202111月,国务院出台的取消药店间距限制政策,可以预见将进一步推动一波头部城市的开店潮,药店将在存量市场中持续贴身肉搏。

随着零售药店数量的持续增加,药店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加剧。中康CMH零售小票数据显示,药店店均订单数逐步下降,客流正在向多渠道、多终端扩散,零售药店市场主要依靠品单价驱动增长。在不久的未来,市场的低增速交叠门店的高增速,势必造成大量门店增长难、盈利难,药店行业大洗牌、门店数量塌缩的奇点正在临近。

趋势二  兼并扩张——连锁化与集中度将加速提升

近年来,头部的连锁医药零售企业通过开店、并购以及加盟等形式,积极扩张自身门店数量,国内连锁率持续提升。截至20216月,连锁率达57%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百强连锁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门店进一步向头部连锁集中。中康CMH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百强连锁销售规模为2260亿元,占据全国零售市场46%的份额,对比2019年提升了5%

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6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若按照这一目标计算,意味着未来4年,连锁的并购和扩张只会加速而非放缓,零售企业之间的角力与合作都将更加频繁,这些亦将加速大洗牌的奇点到来。

趋势三  线上崛起——O2O重要性快速提升,令零售药店又爱又恨

另一个推动奇点临近的是O2O线上业务的崛起,O2O将单店的覆盖范围从500米拓展到3公里以上,同一个网格内的药店之间的业务竞争更加白热化。

2020年疫情催化了医药O2O的发展,带动了渠道连续两年增速超100%,消费者的O2O购物习惯正持续培育。O2O在零售药店整体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占比由2019年的0.9%提升至2021年约3.8%

若考虑O2O渠道与药店线下渠道的客单价差异,则O2O渠道占药店订单量占比已经超过7%,个别头部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0%

而如果从增量层面进行计算,O2O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从中康CMH101个城市O2O的数据统计,O2O贡献了药店63.4%的销售额增量。对于连锁来说,O2O渠道带来服务人群的增加、服务时长的延申、品类消费场景的扩容,让连锁看到了业务增量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拥抱O2O也让连锁面临毛利降低、主动权丧失等巨大的挑战,相当部分头部连锁对O2O仍较抵制。

虽然O2O平台方在2021年陆续将资源投放从“需求端”(消费者)转向“供给端”(药店),提供经营补贴、流量支持、系统赋能等,但总体效果仍有待观察。

不过总体而言,随着消费者O2O购药的习惯养成,O2O的占比将持续提升已然成为不争的趋势,也将进一步提升药店经营的复杂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未来,在行业的洗牌中,构建O2O流量优势+配送运营内核,将成为部分药店连锁的突围之路。

趋势四  做专做精——更专业的DTP药店成为增长点

连锁要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与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细分赛道寻找新增长点,以DTP为代表的专业药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新特药品为主的DTP药店,成为未来药品零售市场增长的驱动力。

相比于美国DTP市场占据整个医药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的DTP市场仅占据整个零售药品市场13.3%的份额,国内DTP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加速新药审批、医保双通道、三保合一等政策驱动下,DTP市场将迎来利好。

2021年上半年,由国家医保局、卫健委推动的“双通道”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进院难、医生开药难、患者买药难”三大难题,初期主要覆盖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药品(譬如肿瘤药),和DTP药店的主营品种有较大重合度,又因其对于定点零售药店有更高专业度的要求,也更加契合DTP药店的定位,因而“双通道”的推行成为了DTP药店未来发展的重要机会。

趋势五  下沉深耕——政策驱动下县域市场重要性持续提升

过去5年里,县域在等级医院的占比从22%提升到25%,在零售的占比从32%提升到36%,总体趋势上,县域的权重占比在稳步提升中。而3%的占比变化背后,其实是县域常住人口在过去十年的流失下滑,这种占比的逆势增长,凸显的是新医改十年以来推进分级诊疗、十三五“大病不出县”目标、医共体建设的政策成果,当然也少不了药企的大力布局和连锁的持续深耕共同助力,县域居民对医疗资源可及性、医疗服务支付能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在城市零售市场变成了一片激烈竞争的红海时,县域市场的增速明显高于城市市场,渠道下沉深耕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特别是头部外资企业共同关注的增长点。

产品的增长离不开渠道的力量,连锁企业也早早将目光瞄准县域市场。全国性连锁在各地跑马圈地,并购区县连锁,而县域龙头连锁也在集中布局门店填补空白市场,过江龙与本地虎的正面交锋早已开始,县域零售药店格局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洗牌。

趋势六  渠道多元——消费者多渠道分流,渠道主体根据购药场景强化自身优势

当前零售药店面临一种焦虑,就是“流量焦虑”。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促使消费者分流,根据中康的2021年购药行为调研显示,平时在4个及以上途径购药的消费人群高达54.7%,只在一个途径购药的人群仅占5.8%

多渠道购药方式并存,零售客流竞争愈加激烈。不同渠道类型满足消费者特定的需求场景。因而各渠道主体正根据消费者的购药场景来强化自身的优势与长板,填补短板——零售药店最大的优势仍然是“距离近、方便、可刷医保卡”,但同时专业而可靠的服务仍是消费者在药店购药的未满足点,零售药店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触达与运维体系,围绕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场景,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趋势七  处方外流——化学药、处方药在药店生意占比持续提升

2021年零售药店全品类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药品市场(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品)为引领市场稳健增长的主要大类,中药饮片、保健品及健康食品增速缓慢;医疗器械(包括口罩、体温计、额温枪等)在2020疫情刺激的高基数后,随着疫情趋缓而明显回落,制约全品类增长。

聚焦药品市场,2021年零售药店药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0.1%。随着处方外流持续加速以及VBP的驱动,零售处方药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达到57%。从2018-2021三年复合增长率来看,处方药的增速达9.3%,远高于OTC的增速。

从品类来看,除感冒/清热类因疫情限购、戴口罩上呼吸道发病率降低,出现负增长(-11.3%),其余品类均为正增长。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跃升为零售药品第一大品类,且增速高达27.5%;受医保支付政策影响,维矿品类药品在2021年进一步转化维矿保健品,加上2020疫情期间的低基数,增速达31.0%;而慢病类品种如心脑血管、高血压等持续保持双位数增幅,凸显处方外流趋势与慢病用药刚需。

趋势八  VBP常态化——原研/仿制药攻守易势,零售端品牌价值回归

在国家腾笼换鸟、降费增效的大趋势下,带量采购(VBP)进入常态化,从“4+7”试点至20221月开启的第七批,目前涉及的品种已经达到195个。

从前三批VBP品种的市场表现来看,标内市场随着中标品牌的大幅降价,销售额大幅萎缩。而相比之下,标外零售市场相关品种规模在集采前一年与后一年差异极小。

VBP常态化推进的大背景下,专利到期的原研药品牌大多提前布局,将重心转向零售渠道,通过运维品牌庞大的忠诚用户人群,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应对VBP的冲击影响。而中标仿制药,在集采落地之后,随着医院与零售端形成的巨大价差,驱动相当部分购药者转移到医院端购买相关仿制药品牌,其在零售药店端的份额出现下滑。

随着原研品牌药在零售端持续加大投入,以及VBP落地后从医院端流出大量原研品牌用户,对于零售药店而言,过往一味追求高毛的模式也在VBP下逐渐改变——

1. 从追求毛利率转向追求毛利额,未中标原研药优势得以彰显;

2. 从关注药品销售赚差价,转向关注药事服务,借助厂商赋能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留住购药者,通过提升患者依从度来提升客单价。

VBP下,连锁面临的是处方药微利乃至负利的重压,工业面临的更是品种的生死存亡,在过往逐利的、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奏效的当前,零供合作开展品类管理、精细化运维、患者管理成为趋势。

寄语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刘禹锡《砥石赋》

2021年对于许多工业与连锁企业而言,并没有变得更容易,但在经历了激烈的竞争与难以预测的疫情挑战之后,越来越多企业也在不断修炼内功,扎根市场,精细化运营客户,提升自身综合运营能力,化钝为利。

同时,企业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锚定在购药者需求上——为购药者提供安全、有品质、能满足治疗与保健需求的药品和服务,这也是我们作为大健康行业从业者孜孜以求的使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