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
在此之前,国家医保局已分别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和2020年1月完成了两批三轮国家药品(化学仿制药)的带量采购,共涉及57个品种(首轮25个+第二轮32个)。
而就在不久前,一份由医保局价采司起草的《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在网上流出,显示继江苏、山西两地试点后,国家医保局将快速推进冠脉支架的国家带量采购。
从化学仿制药到以冠脉支架为代表的高值耗材,再到生物制品及中成药,可见国家集采的覆盖范围在逐步扩大,并且集采在未来也会是一种新常态。
生物药方面,由于临床标准较为统一,质量评定方面并不存在障碍,而随着国产生物类似药的集中上市,越来越多的生物药品种达到医保局划定的充分竞争条件(生产企业数量≥3 家),集中采购也将是必然趋势。例如如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已经出现国内生物类似药研发扎堆的现象,而原研药物则纷纷降价、进入医保,可以想见,为了避免资源浪费,长期来看市场上同类产品较多较成熟的生物类似药也有可能被纳入集采。
胰岛素方面,在国家关注两病用药的背景下,随着各胰岛素品类使用关系的梳理明晰,同时叠加国内三代胰岛素生产企业数量增加、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胰岛素集中采购也是必然。
网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成药生产行业销售收入达到6585亿元,到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62%,销售收入将达到9509亿元。中成药集采复杂性更高,充分竞争品种或将率先集采。由于部分中成药缺乏临床数据,如何进行质量评定是集中采购的一大难题;同时部分中成药适应症范围不明晰、临床应用范围广,如何实现对适应症的合理划定同样难度较大。相对而言,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临床价值明确、销售额较大的中成药品种有望成为集中采购的首选,先纳入国家集采的中成药大概率会以口服制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