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s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0-01-04 | 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工信部消费[2009]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中药材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药材生产体系,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中药材生产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中药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89亿元,年均增长18%。在此期间,中药材需求量翻了两番,中药材生产在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保障了中药工业快速增长对原料的需求。
    一是中成药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我国中成药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保证成药原料质量及其生产稳定性,近十年来,中成药骨干企业纷纷投资建设重点产品主要原料的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中成药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不仅保障了企业重点品种的原料供应,实现了药品质量安全、稳定、可控,树立了品牌优势,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大宗道地药材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500万亩,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基本建立了人工生产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得到显著加强,150余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相继得到推广和应用,丹参、三七、山茱萸、板蓝根、人参等42种中药材的53个生产基地通过了GAP认证,规范化生产面积达百万亩以上。
    三是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不断突破,资源紧缺状况有所缓解。目前,近百种野生药材人工种植取得了成功,半夏、五味子、石斛等品种实现了大面积人工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防风固沙药材大规模野生抚育或人工栽培促进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参、黄连、西洋参林下栽培全面推广,减少了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麝香、熊胆、牛黄、蛇类等珍稀濒危动物药材的人工养殖和替代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四是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应用,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在良种繁育、规范化生产、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得到应用,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一支专业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了科技服务水平,为科技兴药奠定了基础。
    虽然中药材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部分中药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中药材需求快速增长导致过度采挖,生态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药材适生区域缩小,中药资源紧缺制约了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药材生产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中药材生产仍以分散的一家一户生产为主,企业参与程度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范化实施难度大。三是中药材生产技术进步相对滞后。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在中药材领域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良种技术、植保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网络化服务水平等明显落后于农作物;滥用化肥、农药现象普遍,部分种植养殖药材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四是中药材生产盲目发展依然严重。中药材生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区划布局指导和信息服务。
 
    二、中药材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坚持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着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保障中药材原料质量安全和稳定供应,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经过十年努力,基本建立常用大宗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和重点中成药品种原料基地,形成布局合理,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中药材生产体系;野生药材保护抚育和人工繁育得到快速发展,有效缓解濒危紧缺药材供需矛盾;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推动中药材产区农村经济发展;中药材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种植规模稳步发展,保证中药工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2.具体目标和任务。一是适应和满足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中药材质量和稳定供应的需求,推进中药企业参与建立原料基地,提高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二是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提高中药材质量保障水平;三是推进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四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转化应用,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五是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六是推进中药材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药材生产指导服务水平。
 
    三、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
1.中成药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传统、名优、特色中成药的原料药材基地。
2.大宗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采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建设优质、道地药材基地。
3.紧缺药材基地建设: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建设紧缺药材生产基地,保障市场供应。
    (二)促进野生药材繁育生产
1.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抚育:建设野生药材保护区和资源库,建设野生药材抚育基地。
2.濒危稀缺野生药材生产:开展濒危稀缺动植物药材人工繁育,建设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
3.防风固沙药材生产: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等药材的围栏护育和人工种植。
    (三)推广应用中药农业技术
1.优良品种选育: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选育、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2.病虫草害防治:努力探索中药材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研发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和绿色植保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
3.采收加工规范化:改进和规范中药材产地采收加工技术,促进中药材采收加工现代化。
4.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根据中药材生产特点,实现水、肥等各项生产措施精确使用。
5.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土壤恢复及林药、粮药间作套种技术,发展中药材生态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
1.中药材生产合理规划:制定区划,搞好中药材生产布局,促进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质道地药材生产有序发展。
2.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推进:积极实施中药材GAP,规范化肥和农药使用,建立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五)建设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1.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组织形式推广:发展完善“公司+基地”、“公司+农户”、“中药材生产合作社”等现代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作用,协调并积极推动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建立健全“公司+农户”合同化生产体系,保障农户生产。
2.中药材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能提供快捷、准确中药材信息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引导作用。
 
    四、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对中药材生产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中药材生产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工业的第一车间,只有中药材质量得到保证,才能实现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安全、有效、可控。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提高对中药材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巩固和加强中药材生产的基础地位,促进中药材生产工作健康发展。
    (二)研究制定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促进中药材生产稳步有序发展。要将中药材生产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中药材区划确定区域重点发展品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道地优质药材。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协调,与医药卫生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协调。
    (三)大力发展传统、名优中成药原料基地建设。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发展传统、名优以及具有临床特色中成药的原料基地建设作为当前中药材工作的重点,优先保证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原料药材供应,确保中药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国家和地方对企业项目资金扶持、新药研发、产品定价和品牌认证等要与中药企业的药材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要引导中药企业积极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确保药材质量和稳定供应。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同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探索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依托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药农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药农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结合国家农村退耕还林、土地流转和山区、草原保护开发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个人建设自主经营、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种植企业。促进中药材产地加工,提高中药材生产的综合效益。
    (五)加强产学研和信息服务。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现代生产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与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药农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广泛开展药农技术培训,加快中药材科技成果转化。二要建设中药材信息网络平台。支持遍布全国城乡的信息采集点建设,为中药材生产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作用。
    (六)加大对中药材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中药材品种繁多,生产技术复杂,基础薄弱,发展投入不足,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要做好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的管理,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项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增加对中药材生产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研究制定鼓励中药材生产的优惠政策,为社会资金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