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是区供销社企业文化重点工程之一。经工作小组二年多的努力,现经市政府批准,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工作的重点是“挖掘、整理、编撰”六个字。
余天成堂沉淀227年的文化底蕴,需要挖掘才能让它挥发出光芒。没有现成的材料,工作小组就翻阅了《上海中药志》、《松江县志》、《松江镇志》和《松江供销社志》等史志,查阅了《松江余天成堂丸散膏丹全集》和《丸散全集》四本堂簿,还从《胡庆余堂》等书籍、杂志和报刊搜集大量记载余天成的文字资料。同时邀请多名公司老经理和堂老药工举办近10次座谈会,还10多次走访老药工家,让他们回忆、口述。并且拜访了余天成堂创始人第七代子孙余觉安及曾任余天成堂阿大张钧陶的遗孀。点滴收集,积累材料。
整理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工作小组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从而把零乱的材料变成系统的,把零散的感性认识变成集中的理性认识。为了提炼出深刻、高致的主题,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等方方面面的专家,召开了申报非遗项目研讨会,听取意见,便于申报。
最后遵循申报规范格式编撰了47页的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含《申报书》和《辅助材料》两大部分,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许锦柏先生还为我们撰写了《推荐意见》。同时提炼申报材料的精华部分,用电视镜头去体现,拍摄了10分钟的申报DVD光碟,同名的电视专题片在松江电视台《今日松江》专栏中播放了三遍。
申报成功后,那就要按照“保护、继承、发展”六个字去谱写新的篇章。
余天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