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来治疗疾病。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其气剽悍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上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古时“醫”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对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这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它进一步丰富了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药使用的方法。较早的药酒配方中,所用的药物的味数是比较少的,多是一酒一药。随着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酒认识的不断积累,药酒中配入药料的味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时也出现了对药酒的文字记载。
药酒属于配制酒,是加入中药的酒,它是酒与中草药结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澄明液体。
药酒的制作和应用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诊治疾病的25个医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药酒治愈病人的。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在应用汤药治病时,也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在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酒,如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和治疗妇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胶艾汤都是加酒同蒸饮服;治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和治疗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伤寒杂病论》中还记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有的是以药制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药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借酒力以加强药效,达到治病目的。
晋唐之后,药酒发展更为成熟,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都有药酒专篇,收载各种用以疗疾防病的药酒,以及制作药曲、药酒的方法。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些药酒对于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种药酒至今仍在被人们广泛应用。
来源: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