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s

2005年我国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来源: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 作者: | 发布时间:2005-03-10 | 1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多种因素催熟OTC市场

1、OTC市场越来越大的原因何在?葛兰素史克新产品研发中心总监刘江南认为,OTC市场扩张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量专利到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处方药转化成了OTC药。通过这种转换,企业可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把处方药因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竞争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日渐增多的巨大压力,鼓励OTC药物消费,是政府节约医疗福利支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医药科技水平的发展,一些新药和新剂型为OTC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3、政策因素也是OTC壮大的重要催化剂。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目录里一般见不到OTC的影子,而在我国2004年9月公布的医保目录中,OTC品种大约占20%。OTC进入公费医疗必然推动该市场火爆局面的形成。药品分类管理的加强无疑给OTC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甚至以后会出现将专家遴选、自上而下公布的形式改为由企业自行申报,凡是符合OTC品种标准的,均准予其进入OTC目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我国OTC市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外企欲渲品牌大战 

国内诱人的OTC大餐,吸引来了国外药企各色OTC攻略,我国OTC市场已成为西方很多制药公司关注的重点。有关专家预测,2005年中国OTC市场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大品牌,并很有可能迎来一场OTC市场大战。

本土企业当自强 

面对跨国药企掀起的OTC浪潮,我们该如何面对?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虽然从国内OTC整体市场看,跨国药企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国内药企占70%左右。但跨国药企30%的份额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分享,每个牌子实际分得的利润丰厚,且已培养起相对稳定的客户群;而国内药企70%的份额却被众家瓜分,细化后的利润值普遍不高,且波动较大。

当然,这几年国内也不乏寻求OTC发展之路的本土企业,三九集团、哈药集团、同仁堂集团等都在苦练这方面的功夫。一些原料药或处方药生产企业也开始品尝OTC的味道:原料药老大华北制药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把开发一些盈利性好的新药、OTC和保健品列为重点;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东北制药总厂,推出了抗感冒药康利诺;以利君沙、多贝斯等处方药扬名的西安利君制药,更是将维生素C泡腾片“维口佳”9作为进军OTC市场的重要砝码。 

尽管有了一些好的苗头,但面对国内OTC市场的弥漫硝烟,国内药企若不是在生产工艺、研发实力和品牌意识方面加强实力,巨大的OTC蛋糕就要眼睁睁地被别人瓜分掉。另外,当更多国外品牌大举杀入国内市场后,落脚不稳、涉市不深的本土OTC企业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格局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