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平台
Member platform

考验中成药企业经营水平的时候已经到了!

来源:春峰画雨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1-08-19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分析这次的行业影响,可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分组的方法对独家产品控制价格的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

历史上我也一直认为中成药独家基药产品是行业的机会(可以点击链接硕果尚存 — 基药目录中的独家中成药需要好好珍惜查阅),最大的逻辑基础是国家层面不会直接进行集采,而是放到各地方政府做探索,而各地方政府的探索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企业的公关能力有多强,而是中成药的原材料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差异巨大,甚至有些企业严格按照中成药报批的GMP质量要求,他们生产的中成药都不可能完全按照生产批文的GMP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当然,这些企业应该是被历史淘汰的对象。

国家中成药GMP符合性检查,历史上提过一次,后来就没有再提了,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放下中成药的生产质量问题,只谈中成药的临床使用问题,最大的风险是“劣币驱除良币”!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讨论中成药集采的规则,每次会议都很难达成共识。我们在保护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降低中成药零售价格的两个维度上,目标很难达成一致。

而这次湖北医保局的文件精神是按药品主要药材的成分分组,直接把质量、市场规模等问题放在一边。当然,后面的规则还没有出来,会不会因为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的问题,重新制定差异化规则,还不可而知。但是,无论如何,占有市场份额很大的独家产品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第二、本次湖北省牵头的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是向全国兄弟省份邀约,这个办法对各省的医保局是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贵州、四川等一些中成药产业大省,在辅助用药和重点监控产品管理的时候,已经影响较大,这次参与带量采购就会“骑虎难下”,不参与,未来价格联动,也将缺失话语权......

如果各省积极参与,可能就得提出自己的集采意见,如何保护自己的地方产业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这次湖北医保局的集采规则就会很难出台,所以,如果要解决这个难题,就看湖北省医保局的智慧。

从网上搜寻到本次集采涉及到的74个产品,从产品和品规数量看最重要的企业前20名企业排名,相信这些企业的态度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一次集采的历史机遇,就得考验这些企业的经营智慧了。

第三、2021年全国实行国家医保局统一信息化管控下的DRG/DIP管理,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情,即使有些省份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来对中医药的分组和分值给予偏重,但是,真正上升到国家层面,中成药的评估标准细则没有出台,中医药优势病种和中成药优势品种,由于这两年疫情的影响,也迟迟没有推出,偏重的依据是什么?

据我了解,目前中国中医药循证评价中心开展的中成药循证评价,主要是为了配合抗疫的需要,以呼吸系统疾病用药为主,而这次湖北省医保局的中成药集采品种是以心脑血管为主。相信,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品的证据一定是“五花八门”的,特别是在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面,会因为受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而不一定会被医保局采纳。

所以,即使这次湖北省医保局的中成药集采不会形成对中成药既得利益企业的巨大打击,接下来的国家医保局统一信息化管控下的DRG/DIP管理,又将是摆在所有中成药企业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然,考验中成药企业的经营水平的不仅仅是集采和DIP,还有代理制的改造、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总结一下,中成药企业如何面对未来的行业挑战。集采是迟早都会来的,积极参与到集采规则的制定,严格按照集采规则的要求设计营销体系。

积极参与到国家中成药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产品评价工作,通过优势证据来提升产品的治疗地位,真正解决DRG/DIP管理,才是真正的长远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