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9月6日第103期“品种”版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科院专家为冬虫夏草‘正名’”的报道,报道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姚一建等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名目繁多的冬虫夏草菌种中确认冬虫夏草的无性型阶段,从而为冬虫夏草菌种名称的“合法性”给出了终极判定。在此,专业人士从真菌分类学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
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主产于我国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高寒草地。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享誉全世界。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主要用于补肾润肺、益气生津、平衡阴阳、延缓衰老,对防癌抗癌、贫血虚弱、乙肝、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固本作用。它是由真菌一种子囊菌,有性阶段属肉座菌目麦角菌科,寄生于昆虫体(虫草蝙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体长3~5厘米,有20~30个环节,腹足8对)而成。虫草(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虫即僵死。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长出菌座,露出土面,故名夏草。
冬虫夏草由于其特殊的药用价值,国内外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其野外生产量因过度采挖而逐年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方面对中国的虫草资源分布进行了更广泛的调查,另一方面努力从天然冬虫夏草中分离培养出了多种无性型虫草菌种,并进行了大量药理药物学和工业化发酵生产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虫草是一种子囊菌,分为分生孢子无性型和子囊孢子有性型两个阶段,人工分离培养的菌种都是无性阶段。由于研究者背景和真菌分类学历史的原因,导致虫草菌种名目繁多的混乱现状。在2000余篇相关国内外文献中,科研人员确认与冬虫夏草有关的无性型菌种已报道有22个学名,涉及13个属。经过验证和核对,从英国皇家植物园回国工作的姚一建等人确认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分类学上合格发表的虫草菌无性型,也就是货真价实的“冬虫夏草”;蝙蝠蛾被毛孢、冬虫夏草头孢、中华束丝孢等在科学上属于不合格发表的名称,这些名字不应继续使用;而中国拟青霉、蝙蝠蛾被孢霉、虫生簇孢等3个菌种绝非冬虫夏草。这初步澄清了不同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解决了冬虫夏草无性型研究中多年来存在的混乱现象,为冬虫夏草“正名”。
而仅仅“正名”还不够,“正身”才是关键。是不是真正的虫草菌种,要看它能否产生天然冬虫夏草的有效活性成分如虫草酸。冬虫夏草含虫草酸(即甘露醇,化学分子式C7H12O6,为1345—四羟基环已酸)约7%,蛋白质约25%,脂肪8.4%。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