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医药行业协会都倾向于引导中国本土制药企业重视OTC市场。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的OTC市场无可限量,但本土药企的专利“软肋”将使其在OTC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许多本土制药企业——特别是那些缺乏实力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言,切忌轻举妄动,进军OTC市场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首先,OTC市场难以维系企业生存。以2004年中国的OTC市场为例,其销售总额为461亿元,若以中国当前约7000家制药企业计算,平均每家的销售额为659万元。事实上,外资、合资企业完成的份额就占30%,余下的平均分到6300家左右的非外资、合资企业头上,平均每家企业大约是513万元。再细分一下,除去销售排名靠前的中国本土OTC品种(其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比如单品销售达数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的汇仁肾宝、复方丹参滴丸、21金维他等)的市场份额,能够留给那些中小企业的OTC市场份额大概也就是200亿元左右了,再平均到5000~6000家企业头上,每家也就是300来万元。对投资较大的制药企业而言,区区数百万元的销售额无论如何也是难以维持生存的。
其次,OTC市场的投入产出比难以令人满意。笔者发现,在中国本土企业的OTC大品种中,但凡年销售过亿元者,十有八九是凭借强大的广告攻势,这使多数的制药企业无力效仿。近年来,药店的销售毛利率在逐年下降,目前大概还不到20%,而美国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大概在25%左右。结果,中国医药连锁企业因毛利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正越来越多地转嫁给制药企业,导致了OTC生产企业营销成本大幅上扬,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而在OTC营销上,无论是广告模式、人海模式、学术模式、自然模式,都很难取得走医院渠道那样的投入产出比,利润相对也较低。
第三,消费者购买的OTC药品以家庭常备药为主,许多药品不适合以零售终端为主销售渠道,因此“押宝”OTC之前显然还有一个深入调查论证的过程。
中国OTC市场持续增长并且充满潜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一市场更多的是那些拥有强大实力、广泛网络、众多产品、优良品质的制药企业,尤其是拥有知名品牌的制药企业的大餐。而对于数量最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言,OTC市场之路是否适合它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对中国医药企业而言,医院渠道才是医药销售的主流,OTC市场不是谁都可以“玩”的。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