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
去年5月1日,“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制度开始正式实施。此前,业内也有专家表示,降税后,确保患者能否受益的关键,还是要看终端。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结束后,部门负责人继续亮相“部长通道”,接受集体采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明确表示,“要保证抗癌药品供应,目前抗癌药已经降价、进医保了,我们一定还要让这些抗癌药进医院,把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做好。”
另外,针对下一步改革工作。马晓伟也明确表示,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矛盾,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也不够合理,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比较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采取分级诊疗的制度。
那么,目前我们离医改成功,还有多远的路走?
马晓伟坦言,“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就是医改成功之时。”
做好分级诊疗制度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做到区域分开。到北、上、广来看病是常现的一种现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各个地方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缓解北上广的医疗压力,使得就医格局能够改变,使得每个省、每个区域都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重症问题。
第二,以县医院为抓手,解决城乡分开。我国看病难的问题很突出,而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要以县医院为抓手,把县医院建设好,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这样影响农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容易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大疾病,都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这样农民就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三,以病种为抓手,解决上下分开。现在的现状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原因就是医疗机构没有实现功能定位,没有一个分工协作的机制。下一步,要以病种为抓手,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在基层;疑难重症在大医院。上下建立双向协作和转诊的机制。
第四,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解决急慢分开。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以急性病为主导的服务体系,所谓急性病是指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现在,由于恢复期、康复期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缓慢,很多慢性病患者都在急性病医院住院。一方面要发展恢复期、康复期医疗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用医保价格调节杠杆发挥作用。
马晓伟坦言,“分级医疗就要分级定价、分级收费。”比如说一个患者在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做骨科手术,诊断明确、手术成功后立即出院,去恢复期、康复期医院治疗,他在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时间就比较短,按病种收费,到恢复期、康复期按床位收费,这样费用就比较低,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省了医保资金,也降低了病人个人的医疗负担。
实现分级诊疗,其核心就是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按照规范发展、包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建立一批紧密型医联体,防止大医院盲目扩张、“跑马占荒”。在农村建立县域的医疗共同体,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县乡一体化主要解决乡村医生水平提高的问题,乡村一体化主要解决村医待遇问题。马晓伟表示,今年要建立500个县的县域共同体。
二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做到“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所谓“县要强”就是把县级医院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让县医院一些重点学科,比如说在肿瘤、心脑血管、神经内外科、普通外科、急诊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农民90%的疾病都能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三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方兴未艾,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一个是远程医疗,二是互联网医院,三是便民惠民的服务措施,四是人工智能。
下一步,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
马晓伟指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建立行业标准,要有一个考评的体系,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二是建立一个收费标准,现在远程医疗服务基本是公益性、援助性、服务性的,下一步要把它变成正常的医疗活动,要立项、要合理定价、合理收费,使企业、医院、医生和患者都受益,使远程医疗这项技术能够有序地、可持续性地向前发展。
第四,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网底的作用,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重点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对他们要给予保障。二是重点病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将来还会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对这些患者给予关心照顾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