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ABOUT US

工信部:医药工业亟待破解的三大瓶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医药工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在工业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大背景下,发展形势明显向好,工业增加值、利润、出口交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升,在工业各行业中继续发挥着领跑作用。预计2017年,随着发达经济体医药市场增速回升,新兴经济体医药市场需求强劲,在国内健康消费升级以及多项政策助推下,我国医药工业仍将保持回暖态势。

进入2017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有明显改善。此外,企业创新更加活跃。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是《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等国家级规划支持发展的重要领域。《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支持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智慧医疗产品等健康类消费品的发展,“重大新药创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对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药和医药器械注册审批不断完善。规划的有力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将极大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

但是,有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首先,2017年医药工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推进,90%以上的医药工业企业将受到冲击。按照业内估算,一个品种的评价成本约在600万元。中小医药工业企业本身实力较弱,难以承受高昂的评价成本。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涉及的品种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评价成本同样难以承受。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的提高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日趋严格,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同样不可忽视。原料药、中间体、中药材短缺导致的价格上升,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也间接增加了产业链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药品供给保障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进入2017年,受政策和市场失灵的影响,药品供给波动或将进一步加剧。全面推进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对部分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的药品和低价药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受制于药品本身的盈利空间、企业实力、评价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会主动放弃部分品种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进而停产,市场断供风险不可忽视。日益高涨的环保压力、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力度的持续加大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导致部分化学药、尤其是原料药生产企业因排放不达标而限(停)产,部分药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问题将会出现,市场短缺或将难免。药品招标采购、降低药占比、医保控费等举措,将会进一步挤压部分处方药、尤其存在市场失灵的儿童药、罕见病用药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空间,导致部分药品生产无利可图而停产,市场短缺或将加剧。

第三,近年来,虽然国产医疗设备和耗材质量持续改进,部分耗材已经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也出台了首台套保险补偿试点、控制医疗机构检查费用不合理上涨等政策来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但受制于政策、观念等原因,国产医疗器械在我国市场受到冷落,“进口替代”收效甚微。进口医疗器械数量、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在医院评级过程中被当作重要的参考指标。在新医改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医院竞争压力加大,为了生存医院“晋级”欲望会更加强烈。受此影响,公立医院采购进口医疗设备的倾向会进一步强化,国产医疗设备被冷落的局面难言根本性改变。多数医院为减少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医疗风险,盲目崇拜进口设备,而不注重相关技术质量指标。医疗器械采购环节存在较多不合规行为。部分单位采购过程中经常以参数和指标等要求作为采购设备的要件,导致国产医疗设备难以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