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ABOUT US

去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13 亿美元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众多行业陷入“寒冬”,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的独特产业,虽然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总体发展依然乐观。我国中药进出口在这一年中同样经历了几次高峰低谷的跌宕洗礼,但是全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最新消息,2008年我国中药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6%,比2007年同比高出5.2个百分点;出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比2007年同比高出2.8个百分点。中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8.66亿美元。
  亚洲仍是我国主要的进出口市场,贸易额达到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9%,平均价同比增幅为31.93%。亚洲市场中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是我国中药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分别达到3.26亿美元、2.95亿美元。位列其后的是韩国(进出口额9821万美元,同比下降5.19%)、越南(进出口额8095万美元,同比增长56.32%)、马来西亚(进出口额6106美元,同比增长51.65%)、印尼(进出口额5698万美元,同比下降9.41%)。我国与欧洲的中药进出口贸易额为2.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5%,平均价增长3.37%。其中,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意大利、瑞士与我国的中药贸易额均在千万美元以上。
  2008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到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与2007年相同。其中,对86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同比显示为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对亚洲出口额达8.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平均价上涨44.53%,比重达到65.42%。对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出口过亿美元,分别为2.77亿美元、同比增幅31.83%;1.94亿美元、同比下降12.6%。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市场有5个:韩国9246万美元,同比下降7.93%;越南7045万美元,同比增长47.22%;马来西亚5465万美元,同比增长49.47%;我国台湾地区3795万美元,同比增长12.28%;新加坡3565万美元,同比增长24.12%。
  2008年我国中药产品对欧洲出口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6%。其中,对德国出口额最高,达到4268万美元,增幅为10.03%,平均价增长11.5%,出口产品主要以提取物、中药材为主;西班牙位居第二,达到3894万美元,同比上升56.08% ;对法国出口3305万美元,同比上升20.62%。
  2008年我国进口的中药产品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额同比呈现增幅的有61个。进口市场中除亚洲传统地区外,拉丁美洲远超欧洲跃升第二。2008年我国自亚洲进口2.7亿美元的中药产品,同比增长13.36%,平均价增长6.04%。“中式成药”、“海草海藻”、“甘草液汁及浸膏”、“药用干鲜植物”是自亚洲进口的主要商品,其中“中式成药”的进口达到1.48亿美元。从拉丁美洲进口6590万美元,同比上升78.29%。主要进口产品有:“海草海藻”,进口额3779万美元;“鱼油、脂及其分离品”,进口额2740万美元。此两类商品占据自拉丁美洲进口额的99%。2008年我国自欧洲进口6392万美元,同比增长45.03%。主要进口产品为“中式成药”、“阿拉伯胶”和“鱼油、脂及其分离品”,进口额分别为3402万美元、738万美元、684万美元。
  专家观点
  积蓄力量,
  等待春天的到来
  2009年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药贸易影响进一步加剧的一年,主要原因是中药产品出口到国外多用于膳食补充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与化学药品相比,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同时,受文化认知的影响,中药在全球多数国家尚未进入主流医药市场,也未纳入各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市场需求与民众的收入关联较大。
  我国中药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我国香港地区、韩国、美国(提取物)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进口商已经破产,消费市场萎缩,进而影响到中药的消费量。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和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波动,则使贸易商不敢贸然签约,专家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出口滑坡将进一步显现。2008年发生的一些食品药品方面的不良事件,使“中国制造”遭遇信誉危机,进口国借机提高进口标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金融危机裹挟着这些不利因素使我国中药贸易进入“严冬期”。
  深入分析不利因素,有助于我们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准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利的方面:中医药在治疗疑难病症上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正在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人人享有初级保健医疗”的战略目标影响下,传统医药、替代药物有望纳入一些国家的医疗体系,很多国家都在努力从法律层面为中医药确立地位,中药贸易必将获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性扶植力度: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有望进一步调整;促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方面将要出台一系列措施;新医保方案将促进国内生产,拉动内需,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医保商会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免费培训讲座、出口品牌产品推介、药品境外注册认证等服务,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危机与机遇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在经历一轮优胜劣汰的梳理后,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出口产品质量稳定、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会在“严冬期”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
  深度解读
  中药材及饮片:
  量减价扬,对亚洲出口极度萎缩
  200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总额为6.03亿美元,出口5.21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值的39.8%,同比增长8.7%,增速明显放缓,较2007年同比增幅下降8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1.44%,主要是由于对亚洲出口数量急剧下降造成。
  出口单价同比增幅达到38.37%,在出口的55类中药材及饮片中,单价涨幅在50%以上的商品有11种,在20%~40%的商品有21种。出口单价上涨成为中药材及饮片在出口数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出口金额同比仍呈增幅的关键因素。
  冬虫夏草出口金额、数量双双下滑
  大宗商品中干人参出口金额高达到4753万美元,而往年同处于出口第一军团的冬虫夏草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档滋补品市场需求萎缩,2008年出口金额、数量双双下滑,降幅均在50%以上,虽然出口单价创历史新高,达到12912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8.15%,但依然难以遏制出口滑坡的局面,出口金额仅为2109万美元,排名跌至第三。
  出口金额在1000万~2000万美元之间的产品有6种,分别是枸杞(1861万美元)、菊花(1493万美元)、当归(1245万美元)、甘草(1123万美元)、党参(1053万美元)、半夏(1048万美元)。上述6种商品出口平均价和出口金额同比均为增幅。出口金额在5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的有8种,在100万~500万美元之间的有17种。
  对亚洲出口数量大幅下降
  亚洲一直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主要出口市场,2008年出口金额为4.23亿美元,比重达81.08%,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7%,但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4.56%,增速明显放缓,单价同比增幅较大,高达40.12%。
  我国香港地区、日本、越南、韩国、我国台湾地区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亚洲的前5大市场,2008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和韩国出口均呈负增长,前者是由于转口贸易急剧下降,致使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4.22%,金额同比下降19.7%;后者一方面是由于韩币贬值,外商毁约情况严重,导致出口数量急剧缩减,另一方面是韩国提高了进口中药材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标准,使我国企业出口受阻,从而导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韩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4.82%,出口金额同比下降3.15%。
  进口出现强劲增长
  2008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出现强劲增长,进口金额达8156万美元,同比增长20.55%,高出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除资源性产品“阿拉伯胶”、“乳香没药及血竭”等产品进口涨幅强劲外,植物香料、未磨胡椒、西洋参、鹿茸及其粉末、甘草等大宗商品进口额也大幅上扬。
  中成药:
  进口额首次高于出口额
  2008年我国中成药类产品进出口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7%。其中,出口额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6%;进口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8%。进口额首次高于出口额,贸易逆差为1200万美元。
  中成药类以 “含其他成分中式成药”贸易为主,出口额1.36亿美元,占中成药类商品出口的80.194%;进口额为1.83亿美元。该类商品高达4570万美元的贸易逆差是中成药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中药进口商转为自己加工中成药
  亚洲仍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市场,出口金额为1.18亿美元,占中成药对全球出口的69.14%。其中,我国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是我国中成药出口亚洲的主要市场。2008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13%,明显少于往年,主要原因是香港本地对中成药消费有限,所进口的中成药大多用于转口贸易,而金融危机使进出口商为降低贸易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2008年我国中成药对新加坡出口同比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中药进口商转型成为工贸结合型企业,他们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和提取物自己加工成中成药以替代进口产品。
  一些欧盟国家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和提取物生产单方植物药
  提取物:
  出口增速放缓
  提取物一直是拉动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品种。从2002年起,提取物出口就像一列不断提速的火车,从2002年的1.9亿美元、2003年的2.1亿美元、2004年2.5亿美元,一直飞奔到2007年 4.7亿美元。2008年,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47%,虽然位居中药类产品出口金额的榜首,但同比增幅仅为11.12%。这是因为,我国提取物出口到国外主要用作食品补充剂、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等,因此市场弹性需求较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需求难免下降。
  “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出口数量、金额涨幅翻番
  在2008年出口的提取物中,“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出口所占比重最大,高达49.35%,出口金额为2.6亿美元,出口数量、金额涨幅均翻一番;另一出口过亿美元的提取物产品为“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出口金额1.65亿美元。在大宗单品中,“桉叶油”和“甘草液汁及浸膏”出口金额分别为4442万美元和1855万美元。
  自欧洲进口大幅下滑
  亚洲、欧洲仍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主要市场,2008年对亚洲出口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2%;对欧洲出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对北美洲出口跌幅较大,出口额7658万美元,同比下降26.46%,主要是对美国出口下滑造成。从出口国别来看,美国、日本是我国提取物主要出口国,对美国出口7215万美元,同比下降27.69%;日本的汉方药和天然产品市场一直较为活跃,对提取物需求较大,远超美国成为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第一大国际市场,2008年出口额达1.25亿美元。
  近年来,提取物进口一直保持在10%的增速,但进口金额仍然较小,2008年进口金额为7060万美元。其中,进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4种:“甘草液汁及浸膏”进口额最高,为1792万美元,同比增长66.37;“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居第二,为1776万美元,同比增长39.44;“其他薄荷油”为1685万美元;“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为1014万美元。这4种商品的进口比重占我国提取物进口总额的88.77%。美国、印度、土库曼斯坦是提取物进口的主要国家,进口额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2008年对欧洲进口下滑严重,进口数量同比下降63.46%,进口金额同比下降7.82%。
  保健品:
  贸易逆差达2110万美元
  在全球2100亿美元的营养品市场中,目前我国保健品所占的份额还极小。2008年,我国保健品出口8717万美元,同比增长24.93%,增幅超过中药材、提取物,跃居中药类产品出口增幅之首。
  海草海藻类出口同比下降
  蜂王浆类产品稳居保健品出口首位,出口金额4367万美元,占保健品出口的50%。日本是蜂王浆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65%左右。鱼油类产品是我国保健品出口的第二大商品,也是出口增幅最高的商品,出口额2142万美元,同比增幅77.26%,占保健品出口的25%。海草海藻类出口额1587万美元,同比下降5.75%,出口单价也持续走低,下降了12.59%,该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美国,2008年这两个国家均出现出口严重下滑趋势。
  保健品进口同比增长39.6%
  2008年我国进口保健品高达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9.6%,进口额再次超过出口额,贸易逆差达2110万美元,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15个百分点。主要进口产品为海藻海草类,进口额5568万美元,同比增长22.78%;“鱼油、脂及其分离品”进口额5089万美元,同比上升66.97%。以上两种商品占我国保健品进口额的98.42%。智利是我国保健品第一进口国,进口额为3965万美元;秘鲁居第二,进口额2513万美元;印尼排在第三位,进口额1390万美元;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均在1000万美元以下。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