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ABOUT US

细辛缺口大 后市价攀升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之一。20世纪90年代,细辛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量与价格波动很大。进入21世纪后,细辛市场的销势逐步稳定下来,而且呈现出销量逐年增长,价格逐年攀升之势,特别是进入2006年市场需求大幅升温,产量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尖锐,价格不断攀升,已成为我国中药材市场俏销紧缺品种,引起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的密切关注。细辛的后市是中医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所产细辛因其生长发育地域不同和植物形态不同而形成三种称谓,即:华细辛(习称白细辛)、北细辛(习称辽细辛)、汉城细辛。以上三种称谓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省的华阴、宝鸡、汉中、商洛、安康;甘肃省陇南;四川省达县、巴中、广元;河南省伏牛山等地。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40个市县。汉城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东部及朝鲜等地。
  我国供应国内外市场上的细辛主要依靠野生资源。由于市场需求逐年升温,市场行情连年上涨,极大地刺激了产区群众采挖细辛的积极性。每天采挖季节,产区与非产区的农民、林区工人、农场农工及其它群众,成群结队一哄而上,采取地毯式的滥采滥挖,加之一些山区、半山区农民采伐林木、毁林造田、放牧牲畜、修路开矿、挖窑烧炭等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细辛的生长环境,导致野生细辛资源蕴藏量连年大幅度的直线下滑。由于野生细辛的产量逐年下降,资源匮乏,产地供货不足,各地都在“吃”库存,没有新的资源补充,造成各地药材市场的库存连年下降,细辛已成为市场上的奇缺品种之一。
  为了解决野生细辛市场短缺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末期,部分细辛产地的有关科研部门将细辛引为家种,但种植面积极少。主要原因是细辛的生长发育环境极为苛刻,工人栽培技术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生长期需要5~6年,时间长,风险大,效益低,所以农民不种或者少种,导致人工栽培的细辛上市量少之又少,这对于千余吨的市场需求量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据对市场调查,正常年份需求量约在1000t上下,倘若国内外市场有特殊需求,需求量将突破千吨大关。但是,据各地反馈的信息表明,2006年的库存量再加上秋季的产新量估算至多在350~400t左右,与市场1000t的需求量相差600~650t左右,不及需求的1/2。细辛产销缺口逐步加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不争的事实,短缺大局已定,几年内难以缓解,药市上的一匹“黑马”非细辛莫属。
  细辛缺口连年加大,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药市场的焦点。“物以稀为贵”,细辛的市场短缺,势必拉升价格逐年上涨,而且涨幅很大。据对近几年全国17家大型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细辛价格走势调查显示,2000~2001年市场平均售价为:辽细辛20~22元(千克价,下同)、华细辛6~8元;2002~2003年价格上涨,辽细辛上涨至26~28元、华细辛上涨至10~18元;2004~2006年价格持续上涨,辽细辛上涨至35~38元、华细辛上涨至18~20元。
  据调查,需求持续增长,货源日渐匮乏,短期难以缓期。预测细辛后市价格走强。综合多方因素分析,其后市价位应该是:辽细辛全草40元左右、细辛根60元左右、华细辛23~25元左右。倘若有庄家介入,大量吃进,操盘炒作,不排除价格暴涨的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业界资深人士称:野生细辛资源日渐枯萎,后市难以为继,扩大人工栽培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