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ABOUT US

专家答手足口病八大疑问

 
     最近,针对安徽阜阳近期出现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疫情,并出现死亡病例,不少妈妈也担心起来。对于宝宝的一些发热症状,以及身上出现的红色疹子,一些妈妈也怀疑,自己的宝宝是不是也得了手足口病。但到底什么才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又有哪些?……我们特别邀请了市儿童医院传染科主任乔蓉为家长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至6天。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至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至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
 [传染源]
  1.人类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2.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健康带毒者、隐性感染者
  3.健康人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11%,5岁以上至成年人82%
  4.显性病人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具有传染性
  二、手足口病严重吗
  手足口病通常在7至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及时治疗。
 [潜伏期]
  3~6天,平均4天
 [临床表现]
  1.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
  2.还有伴有低热、口腔疱疹溃疡后患者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
 [并发症]
  极少数病例可并发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三、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病会传染。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季节性]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
  2.根据日本、英国等欧洲发病资料,有周期流行特点,间隔2~4年
  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在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
 [好发场所]
  1.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
  2.幼托儿童较散居儿童高
  3.调查发现,幼托儿童接触病人后,37%出现显性临床感染
  4.家庭与散居接触者出现显性感染极少,约5~10%
 [传播途径]
  1.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2.接触方式:系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
  3.与病人共同床上物品、毛巾、手帕、衣服、奶瓶、奶嘴、玩具等是造成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
  五、哪些人易得此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人群特征]
  1.主要侵犯对象为4岁以下幼儿,发病率可高达14.23~32.85‰
  2.家庭接触发病,二代发病率约30%,12岁以下儿童可高达77%
  六、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对于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治疗]
  1.目前尚未特殊有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2.一般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效
  3.主要应用抗病毒药物、中草药或基因工程药物
  4.注意休息、护理,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预后]
  1.该病有自愈特点,一般轻者常可自愈
  2.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3~6天者占90.6%
  七、手足口病能预防吗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八、有哪些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很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来源:市卫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