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概况
ABOUT US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搭建创新药物平台中药研发锁定国际市场


  科学时报上海10月11日讯(记者黄辛):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给人类创造了治疗更多疾病的可能性。位于上海张江“药谷”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正在自己搭建的创新药物技术平台上,争分夺秒地研发新药。该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经过近两年的临床试验,证明该药疗效显著,用药安全,质量可靠,已于近日向国家SFDA提出新药注册申请,明年初有望获得新药证书。丹参多酚酸盐的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的授权,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其目标锁定国际市场。

  同时,从法国等地的28家医院传来信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中国一类新药“希普林”二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疗效、持续时间和毒性等综合指标明显优于国际上近年来开发的同类药物,将成为我国首创、扬名国际的新药。

  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介绍,希普林的灵感来自于植物中草药。它的前身是从植物“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当年也是上海药物所研发成功的抗老年痴呆症新药,只可惜因未申请专利而失去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海药物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千层塔”的深度研究后发现了一种名叫“ZT-1”的石杉碱甲衍生物,并在中国和欧美多国申请了专利保护。与“前辈”相比,它的疗效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毒性更低。

  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等疾病的常用药物,有长期的临床应用基础。我国生产的丹参及其复方制剂品种繁多,仅注射剂的年使用量就达20亿支以上,但多数产品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控制指标不严格,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和走向国际的要求。

  从199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药物所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丹参的水溶性活性成分系统研究,他们的研究阐明,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部位。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并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克服了现有丹参注射剂的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该药已完成新药研究的全部研究任务,正在向国家SFDA申请新药注册。

  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的研究项目,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支持和上海市现代生物与新药产业发展基金的资助,并于2003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的资助。该药于2000年5月与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发协议,加快了产业化的进程,预计2005年初投入市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可达到数亿至十亿元的市场规模。

  陈凯先表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搭建国内最完备和先进的创新药物技术平台,就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介绍,这一平台包括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

科学网